是一种常见病,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种。一般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满,饭后加重,还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等。
(1)外周血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值可降低。
(2)基础胃酸分泌量(BAO)及最大泌酸量(MAO)测定: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值均降低,降低程度与腺体萎缩程度密切相关。
(3)促胃液素(胃泌素)测定:胃酸分泌减少者,胃泌素偏高;胃窦黏膜病变严重者,胃泌素偏低。
(4)胃蛋白酶原(PG)测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血和尿中胃蛋白酶原含量下降;慢性浅表性胃炎,血和尿中胃蛋白酶原值正常。
(5)幽门螺杆菌检查:如发现此菌,可以明确慢性胃炎的诊断。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毫摩/升(mmol/L)
(3.9±2.0)毫摩/升
(1)基础胃酸分泌增高:主要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等。
(2)基础胃酸分泌减低: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继发性缺铁性贫血、胃扩张等。
微克/毫升(μg/ml)
总活性188~474微克/毫升
(1)增高:见于十二指肠溃疡。
(2)减低:见于胰腺癌、肝胆疾病、萎缩性胃炎、胃癌、恶性贫血等。
纳摩/(秒•升)(nmol/s•L)
酶法:3.3~15.1纳摩/(秒•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及各种胶原病等。
纳克/升(ng/L)
放射免疫分析法:空腹血浆为15~105纳克/升。
(1)增高:①高胃酸性高胃泌素血症,见于胃泌素瘤、胃窦黏膜过度形成、残留旷置胃窦、慢性肾功能不全等。②低胃酸性或无酸性高胃泌素血症,见于胃溃疡、A性萎缩性胃炎、迷走神经切除术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减低:见于胃食管反流、B性萎缩性胃炎、甲状腺功能减低等。
EIA法:为阴性。
慢性胃炎的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80%~87%,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检出率无差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出率分别为70%~80%和5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