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为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直肠黏膜溃疡性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也可向大肠近端连续不间断地逐渐扩展,遍及整个结肠和末端回肠。青壮年多见此病。起病缓慢,易反复发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加便血。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1)血常规检查:活动期,白细胞(WBC)总数和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可升高;病程反复发作后,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值下降,可出现低血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

  (2)血沉(ESR)测定:活动期可增快。

  (3)粪便隐血(OB)检查:为阳性。

  (4)血清蛋白电泳检查:常有白蛋白(A)降低,α1-和α2-球蛋白(G)升高。

  (5)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常较正常值延长。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红细胞(RBC或B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一定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血红蛋白(Hb或HG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

同红细胞(RBC)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临床意义】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粪便隐血试验(0BT或0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消化道各种出血性疾患。

注意,做粪便隐血检查时,应禁食肉、含血食物、铁剂3天,以防出现假阳性。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秒(s)

【正常值】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血清白蛋白(ALB或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BCG法:35~55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所致血浆浓缩。

(2)降低:与总蛋白同(特别是肝肾疾病更为明显)。


血清蛋白电泳(SPE)(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白蛋白(A)0.60~0.70(60%~70%);α1-球蛋白(α1-G)0.017~0.05(1.7%~5%);α2-球蛋白(α2-G)0.067~0.125(6.7%~12.5%);β-球蛋白(β-G)0.083~0.163(8.3%~16.3%);γ-球蛋白(γ-G)0.107~0.200(10.7%~20%)。

【临床意义】

(1)增高:白蛋白(A)增高见于严重失水;α1-球蛋白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α2-球蛋白增高见于肝脓肿、肾病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营养不良;β-球蛋白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高脂血症、胆汁性肝硬化;γ-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感染、肝硬化、肿瘤、多发性骨髓瘤。

(2)减低:白蛋白(A)减低见于肝脏、肾脏疾病;α1-、α2-、β-球蛋白减低均见于肝病;γ-球蛋白减低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血清α1-微球蛋白(α1-M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RIA、EIA法:10.2~24.2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白血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炎等,女性妊娠末期比妊娠初期升高3~4毫克/升。

(2)降低:常见于急性胰腺炎、肝炎及晚期肾小球肾炎等。


α2-巨球蛋白(α2-MG或AM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免疫散射比浊法:1500~35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炎症、慢性肝炎活动期、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病、糖尿病、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

(2)降低:见于重症肝炎、恶性肿瘤晚期及进行期、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等。


溃疡性结肠炎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