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在治病过程中因治疗剂量的药物而引起的肝脏损害。有乏力、纳差、黄疸、肝肿大及一些过敏症状等。
(1)血常规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E)增加。
(2)肝功能检查:胆红素(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值可升高。
(3)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可出现阳性。
个/升(个/L)
(50~300)×108/升
同白细胞分类(DC)
单位/升(U/L)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单位/升(U/L)
动态法:婴儿50~240单位/升,儿童20~220单位/升,成人20~11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急性与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等;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因骨骼生长活跃,也可使碱性磷酸酶升高。
国际单位/升(IU/L)
速率法:为0~40国际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心力衰竭等。
微摩/升(μmol/L)
成人5.13~18.81微摩/升,新生儿可达250微摩/升。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