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肝硬化

肝硬化(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肝硬化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典型的病例有肝功能减退及门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肝脾B超、CT、磁共振检查及胃镜、腹腔镜和食管X线检查等,具有诊断意义。

  (1)外周血检查: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均减少。

  (2)尿常规检查:黄疸者,尿中胆红素(BIL)增高;无黄疸者,如尿胆原(URO)增加,常提示肝功能不良。

  (3)肝功能检查:肝硬化合并活动性肝炎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一般以前者升高较明显。当肝细胞严重损坏时,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较明显;失代偿期,可有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

  (4)蛋白电泳检查:肝功能严重损害时,白蛋白(A)减少,球蛋白(G)增加,A/G比值降低或倒置。

  (5)血氨及血胆固醇(TC)测定:血氨升高,提示有肝性脑病的可能;肝硬化失代偿期,血胆固醇常降低。

  (6)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肝细胞明显受损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且延长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7)血清酶测定:单胺氧化酶(MAO)常升高;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胆碱酯酶(ChE)活力如极度下降时,表示预后不良。

  (8)免疫球蛋白(Ig)测定:免疫球蛋白A、G、M(IgA、IgG、IgM)均可增高。

  (9)腹水漏出液检查:如并发腹膜炎时,蛋白及细胞数增多,细菌培养可为阳性。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红细胞(RBC或B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血红蛋白(Hb或HG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

同红细胞(RBC)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尿胆红素定性(BIL)(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胆石症、胆道蛔虫、胰头癌等),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肝硬化、中毒性肝炎等)。


尿胆原(UR0或UB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24小时(gmol/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尿1:20稀释后为阴性。

(2)定量:1.69~6.76微摩/24小时尿(旧制单位:1~4mg/24h)尿。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实质病变及心力衰竭等。

(2)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极期。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4

1-4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尿)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蛋白: ++  :阴性

诊断——                                   沉淀镜检

标本——                                   红细胞01/HP    上皮细胞0/HP

目的——                                   白细胞02/HP    透明管型02/HP

     脓细胞0       颗粒管型01/H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液丝0       管型

送检日期                             其他磺胺结晶++

送检医师              

收到日期_________          报告日期______    检验者:

---------------------------------------------------------------------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秒(s)

【正常值】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血红蛋白电泳(HBE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血红蛋白A,为95%;血红蛋白A2,为1.6%~3.5%;血红蛋白F,为0.2%~2.0%

【临床意义】

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确诊有否异常血红蛋白存在,以及各种血红蛋白的比例。


血氨(B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

(1)纳氏试剂显色法:5.9~35.2微摩/升。

(2)酚一次氯酸盐法:27.02~81.6微摩/升。

【临床意义】

升高,见于肝昏迷前期、慢性活动期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超过117.8微摩/升,可发生肝性脑病。


血清白蛋白(ALB或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BCG法:35~55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所致血浆浓缩。

(2)降低:与总蛋白同(特别是肝肾疾病更为明显)。


血清球蛋白(GLB或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计算法:20~30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肝硬化、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骨髓瘤等。

(2)降低: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及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婴幼儿)。


血清单胺氧化酶(MAO)(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纳摩/(秒•升)(nmol/s•L)

【正常值】

酶法:3.3~15.1纳摩/(秒•升)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及各种胶原病等。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临床意义】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LDH)(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LDH-P速率质<400单位/升(U/L),LDH-L速率法114~240单位/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酸纤维素膜法:LDH10.24~0.34,LDH20.35~0.44,LDH30.19~0.27,LDH40~0.05,LDH50~0.02。

【临床意义】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18小时乳酸脱氢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高峰,持续4~16天恢复正常,平均10天,峰值可高达正常水平的10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如LDH1>LDH2,则表示有心肌梗死。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检测,对某些心电图诊断作用不大,而对发病后较迟就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还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乳酸脱氢酶也可增高。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动态法:婴儿50~240单位/升,儿童20~220单位/升,成人20~110单位/升。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急性与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等;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因骨骼生长活跃,也可使碱性磷酸酶升高。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国际单位/升(IU/L)

【正常值】

速率法:为0~40国际单位/升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心力衰竭等。


血清胆碱酯酶(ChE)(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pH法:0.8~1.0;酶法:782~1494单位/升(U/L)。

【临床意义】

(1)降低:见于急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转移性肝癌、有机磷中毒等。

(2)增高:见于肾脏病、脂肪肝等。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1.5~2.5:1

【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小于1,见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类脂质肾病、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25,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血清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

成人5.13~18.81微摩/升,新生儿可达250微摩/升。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


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

0~3.4微摩/升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增高型、型)等。


免疫球蛋白G(Ig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0克/升,6个月~2岁5.0~12.0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免疫球蛋白A(Ig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080毫克/升,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700毫克/升,12~16岁500~3000毫克/升,成人710~335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免疫球蛋白M(IgM)(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肝硬化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