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临床上分为五期,表现为精神症状和神经系统的改变,包括肝性昏迷先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间歇性肝性脑病。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氨测定:可明显升高,尤其是动脉血氨可升得更高。
(2)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明显延长。
(3)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可升高。
秒(s)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1)延长见于:①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②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微摩/升(μmol/L)
(1)纳氏试剂显色法:5.9~35.2微摩/升。
(2)酚一次氯酸盐法:27.02~81.6微摩/升。
升高,见于肝昏迷前期、慢性活动期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超过117.8微摩/升,可发生肝性脑病。
单位/升(U/L)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