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为肾小球肾炎中最严重的类型,是指一组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发展成肾功能衰竭的肾小球肾炎,多见于中青年男性。临床表现,起病酷似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以颜面为主,有轻、中度血压增高和乏力、恶心、腰痛,尿量明显减少,逐渐发展到无尿、肾功能衰竭。X线检查及B超检查,有助于诊断。
(1)尿液检查:可见明显血尿,24小时尿蛋白大于1.5克(g)。
(2)肾功能检查:肌酐(Cr)、血尿素氮均升高。
(3)一氧化碳结合力(CO2CP)测定:在酸中毒时降低,提示肾功能明显损害。
(4)血清免疫学检测:抗肾小球基膜抗体(抗GBM)阳性为I型;免疫复合体阳性,冷球蛋白阳性,为Ⅱ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阳性,为Ⅲ型。血清补体,可降低。
(5)肾组织活检:大量细胞占据肾小囊形成新月体,累及50%以上的肾小球,主要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或中性多核白细胞;新月体呈环形或局灶形(闭塞肾小囊50%),早期多为细胞性,中、晚期呈纤维细胞性和硬化性新月体;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严重结构破坏,受新月体挤压而皱缩于肾小球血管极一侧,时有纤维素样坏死灶或毛细血管内增生,常伴有严重的肾小管间质病变。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24小时内最大范围为1.003~1.035;一般为1.015~1.025;晨尿常在1.020左右
(1)增高:常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失水及心功能不全。
(2)降低:常见于慢性肾炎后期及尿崩症。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见.表1—4。
表1-4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尿)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蛋白: ++ 糖:阴性
诊断—— 沉淀镜检
标本—— 红细胞0~1/HP 上皮细胞0/HP
目的—— 白细胞0~2/HP 透明管型0~2/HP
脓细胞0 颗粒管型0~1/H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液丝0 管型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磺胺结晶++
送检医师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 检验者:
---------------------------------------------------------------------
见表1—5。
表1-5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
常用检查项目 | 参考值 |
pH | 4.6~8.0 |
比重(SG) | 1.015~1.025 |
尿蛋白(PR0) | 阴性 |
尿糖(GLU) | 阴性 |
尿酮体(KET) | 阴性 |
胆红素定性(BIL) | 阴性 |
亚硝酸盐(NIT) | 阴性 |
白细胞(LEU/wBc) | 阴性(<25个/μl] |
红细胞(RBC/ERY/BLD) | 阴性(<10个/μl] |
维生素C(Vit C) | 20~100mg/L |
毫摩/升(mmol/L)
二乙酰乙肟法:2.86~7.14毫摩/升;脲酶钠试剂显色法:3.21~6.07毫摩/升。
临床上,尿素氮(BUN)测定可作为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1)增高: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的非肾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脱水、严重烧伤等;尿路阻塞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输尿管结石等;还有严重腹膜炎、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白血病等。
(2)降低: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严重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微摩/升(μmol/L)
碱性苦味酸法:血清(浆),男性为79.56~132.60微摩/升,女性为70.72~106.88微摩/升。
(1)增高: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萎缩。
血清为阴性
冷球蛋白阳性,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各种淋巴瘤、自身免疫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