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膜增生性肾炎,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20%。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血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伴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发病前60%~70%有前驱感染,发病较急时可呈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20%),也可隐匿起病;几乎100%有血尿,常为肉眼血尿;蛋白尿多为非选择性,60%为肾病综合征表现;
80%~90%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变持续发展,半数以上患者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无自愈倾向;本病起病初即呈现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现象,与肾功能减退程度不成比例。
(1)血红蛋白(Hb)测定:早期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Hb下降。
(2)肾功能检测:肾功能减退者,血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下降。
(3)血补体等测定:活化第三补体成分、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持续下降,冷球蛋白可为阳性。
(4)肾组织活检:有确诊意义,典型病理改变如下:①光镜。见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并插入到基膜与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襻广泛增生,呈双轨征。②电镜。系膜区及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③免疫荧光检测。见大量活化第三补体成分,伴或不伴免疫球蛋白G(IgG),呈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见表1—2。
表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分 凝血:2分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 英文缩写 | 正常参考值 | 计量单位 |
---|---|---|---|
红细胞计数 | RBC | 男4.0~5.5 | ×1012/L |
女3.5~5.0 | |||
红细胞比容 | HCT | 男0.40~0.54 | % |
女0.37~0.48 | |||
平均红细胞体积 | MCV | 84~100 | 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 27~31 | 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 320~360 | g/L |
血小板计数 | PLT | 100~300 | ×109/L |
血小板平均体积 | MPV | 6.8~13.5 | fl |
血小板压积 | PCT | 男0.108~0.272 | % |
女0.114~0.282 | % |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 | 15.5~18.0 | % |
红细胞分布宽度 | RDW | 0.109~0.157 | % |
白细胞计数 | WBC | 4.0~10.0 | ×109/L |
血红蛋白HGB | 男120~160 | g/L | |
女110~150 | g/L | ||
淋巴细胞绝对值 | LYM# | ||
淋巴细胞百分比 | LYM | 20~40 | %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NEU# | ||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NEU | 50~70 | % |
单核细胞绝对值 | M0N0# | ||
单核细胞百分比 |
毫克/升(mg/L)
小于20毫克/升
(1)增高:见于急性病毒性角膜炎。
(2)降低:见于虹膜炎。
毫摩/升(mmol/L)
二乙酰乙肟法:2.86~7.14毫摩/升;脲酶钠试剂显色法:3.21~6.07毫摩/升。
临床上,尿素氮(BUN)测定可作为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1)增高: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的非肾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脱水、严重烧伤等;尿路阻塞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输尿管结石等;还有严重腹膜炎、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白血病等。
(2)降低: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严重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微摩/升(μmol/L)
碱性苦味酸法:血清(浆),男性为79.56~132.60微摩/升,女性为70.72~106.88微摩/升。
(1)增高: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萎缩。
毫升·秒-1/平方米(ml·s-1/m2)
1.3~1.7毫升·秒-1/1.73平方米
1.2~0.8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轻度降低;0.8~0.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中度降低;低于0.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重度降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慢性肾炎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较明显;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如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0.3毫升·秒-1/1.73平方米,则预后不良。
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0克/升,6个月~2岁5.0~12.0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血清为阴性
冷球蛋白阳性,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各种淋巴瘤、自身免疫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千单位/升(kU/L)
单扩法:为75~160千单位/升
(1)增高:见于皮肌炎、心肌梗死、伤寒、多发性骨髓瘤、硬皮病等。
(2)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检查方法】直接法:检查病变组织或细胞中特异丙种球蛋白的出现、分布及消退情况。
基底膜荧光:基底膜显示颗粒状或块状崎岖不平的、以免疫球蛋白G(IgG)为主的荧光染色,可诊断为红斑狼疮;基底膜显示管状或线状荧光,而以免疫球蛋白G为主者,为类天疱疮;真皮的乳头体内显示以免疫球蛋白A(IgA)为主的颗粒状荧光,为疱疹样皮炎。细胞间荧光:天疱疮可显示细胞间质荧光染色。血管荧光:多种脉管炎,可显示管壁或管周荧光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