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多种肾脏病理损害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即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及低蛋白血症,并可有感染、血管栓塞、肾功能损害等各种并发症。
(1)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可见到脂肪管型及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可伴有血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3.5克/升(g/L)。
(2)血脂测定:血胆固醇(TC)增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
(3)蛋白电泳测定:总蛋白常减低,白蛋白<30克/升(g/L),α1-球蛋白(α1-G)、β2-微球蛋白(β-MG)显著升高,γ-球蛋白(γ-G)多数较低。
(4)肾功能检查:早期均正常,少尿时可有尿素氮(BUN)增高;后期肾功能减低,血BUN、肌酐(Cr)均可增高。
(5)血沉(ESR)测定:可增快。
(6)凝血功能测定:血黏度增高,血液呈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血小板(PLT)计数增高,凝因子Ⅴ、Ⅷ、Ⅹ激活,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阳性。
(7)肾活检:能作出明确的肾小球病理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毫米/小时(mm/h)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个/升(个/L)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人新排出尿液多透明、淡黄色或黄色
(1)乳白色(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腹腔肿瘤、结核压迫肾周围淋巴管等。
(2)淡红色或棕红色(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毫升,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如结核、结石及炎症等),也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
(3)清晰红茶色、酱油色、葡萄酒色(血红蛋白尿):镜检无红细胞者,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蚕豆病、恶性疟疾等。
(4)浓茶色(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药物影响,如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等。
(5)蓝绿色:常见于尿布变蓝综合征,药物影响,如亚甲蓝(美蓝)、氨苯蝶啶等。
(6)深黑色:常见于黑尿热(奎宁等引起的溶血反应)、中毒(对苯二酚等)、黑色素原尿症等。
1个/高倍视野(个/HP)
(1)白细胞:玻片法,平均0~5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0~12个/微升尿。
(2)红细胞:玻片法,平均0~2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男0~12个/微升尿,女0~26个/微升尿。
(3)上皮细胞:0~少量/高倍视野,其中大圆上皮细胞偶见,小圆上皮细胞及尾样上皮细胞不易找到。
(4)管型:①透明管型平均为0~1个/高倍视野,健康人剧烈运动后可见少量增加。②粗颗粒管型无,正常人在运动后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③细胞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蜡样管型、宽大管型(过去称肾衰竭管型)无,脂肪管型少见。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偶见;草酸钙结晶,为尿液正常成分;磺胺药物结晶、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无;胱氨酸结晶,极微。②碱性尿液中。
(1)白细胞增加(脓尿):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2)红细胞增加:超过10个/高倍视野(为血尿)或肉眼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泌尿道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3)上皮细胞增加:尿液中出现大量或片状脱落的上皮细胞,并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常见于尿道炎;尿中出现较多的大圆上皮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尿中出现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尿中尾样上皮细胞增加,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或膀胱颈部炎症时。
(4)管型:尿中出现管型,可提示肾实质性损害。①透明管型增加。高热、心力衰竭者,可少量增加。大量出现,特别是出现复合性透明管型,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药物中毒等肾实质病变;出现复合性透明红细胞管型,为肾脏出血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白细胞管型,为肾脏炎症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②颗粒管型。发热或脱水时,尿中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尿中可出现大量细胞颗粒管型。尿中出现粗颗粒管型,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等引起的肾小管损害。③细胞管型。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中毒症、药物及重金属盐中毒等;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中出现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尿中出现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等;宽大管型从尿中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等。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的结晶。痛风时,尿酸结晶增加;尿中出现尿酸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提示有膀胱结石或肾结石的可能。尿中草酸钙结晶增多,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及尿中有红细胞,应考虑结石的可能。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尿中出现大量磺胺药物结晶并伴有红细胞,则有发生泌尿道结石或导致尿闭的可能。尿中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严重的肝病、急性肝萎缩、肝硬化及肺癌等恶性肿瘤。胆红素结晶增加,常见于黄疸、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癌、肝硬化及磷中毒等。胱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出现胆固醇结石,多见于肾淀粉样变性、乳糜尿、尿路感染、肾炎、泌尿系肿瘤等。②碱性尿液中的结晶。尿中磷酸钙结晶大量出现,常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肾盂肾炎等。出现尿酸铵结晶,表示膀胱有细菌感染。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见.表1—4。
表1-4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尿)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蛋白: ++ 糖:阴性
诊断—— 沉淀镜检
标本—— 红细胞0~1/HP 上皮细胞0/HP
目的—— 白细胞0~2/HP 透明管型0~2/HP
脓细胞0 颗粒管型0~1/H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液丝0 管型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磺胺结晶++
送检医师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 检验者:
---------------------------------------------------------------------
见表1—5。
表1-5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
常用检查项目 | 参考值 |
pH | 4.6~8.0 |
比重(SG) | 1.015~1.025 |
尿蛋白(PR0) | 阴性 |
尿糖(GLU) | 阴性 |
尿酮体(KET) | 阴性 |
胆红素定性(BIL) | 阴性 |
亚硝酸盐(NIT) | 阴性 |
白细胞(LEU/wBc) | 阴性(<25个/μl] |
红细胞(RBC/ERY/BLD) | 阴性(<10个/μl] |
维生素C(Vit C) | 20~100mg/L |
毫帕•秒(mPa•s)
因为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故血液黏度对剪切率有依赖性。一般把50/秒以下视为低切范围,50~100/秒为中切范围,大于100/秒为高切范围。根据切变率的不同,全血黏度又分为高、中、低切黏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是反映红细胞变形性的指标,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指标。下面介绍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即高切黏度)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即低切黏度)正常值。注意仪器不同时正常值有所改变。高切黏度正常值,男性为5.63~6.67毫帕•秒,女性为4.74~5.86毫帕•秒。低切黏度正常值,男性为7.51~10.09毫帕秒,女性为5.84~8.05毫帕•秒。
血液黏度增高,必然会引起血流阻力的增加,进而使血流速度减慢,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血液停滞,直接影响脏器、组织的血流灌注和微循环功能,从而发生坏死、炎症、变性、水肿、血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1)全血黏度增高: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心病、糖尿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和获得性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黏滞综合征、恶性肿瘤、血液病、休克、烧伤、先兆子痫、深静脉栓塞、周围血管瘤等。
(2)全血黏度减低:见于贫血,出血性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出血性脑中风、出血性休克等),肝硬化,尿毒症等。
克/升(g/L)
双缩脲法:为2~4克/升。凝血法:为1.95~3.80克/升
(1)纤维蛋白原减少:常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炎、肝硬化、重症贫血、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恶性肿瘤、某些产科急症等。
(2)纤维蛋白原增多:见于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老年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和尿毒症、烧伤、放射病、多发性骨髓瘤、休克、手术后、心肌梗死等。
微克/升(μg/L)
放免法:为(25±8.2)微克/升
增高,表示血小板释放功能亢进,常见于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病综合征等。
百分比(%)
血红蛋白A,为95%;血红蛋白A2,为1.6%~3.5%;血红蛋白F,为0.2%~2.0%
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确诊有否异常血红蛋白存在,以及各种血红蛋白的比例。
克/升(g/L)
BCG法:35~55克/升
(1)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所致血浆浓缩。
(2)降低:与总蛋白同(特别是肝肾疾病更为明显)。
百分比(%)
白蛋白(A)0.60~0.70(60%~70%);α1-球蛋白(α1-G)0.017~0.05(1.7%~5%);α2-球蛋白(α2-G)0.067~0.125(6.7%~12.5%);β-球蛋白(β-G)0.083~0.163(8.3%~16.3%);γ-球蛋白(γ-G)0.107~0.200(10.7%~20%)。
(1)增高:白蛋白(A)增高见于严重失水;α1-球蛋白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α2-球蛋白增高见于肝脓肿、肾病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营养不良;β-球蛋白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高脂血症、胆汁性肝硬化;γ-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感染、肝硬化、肿瘤、多发性骨髓瘤。
(2)减低:白蛋白(A)减低见于肝脏、肾脏疾病;α1-、α2-、β-球蛋白减低均见于肝病;γ-球蛋白减低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毫克/升(mg/L)
RIA、EIA法:10.2~24.2毫克/升
(1)增高:常见于白血病、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炎等,女性妊娠末期比妊娠初期升高3~4毫克/升。
(2)降低:常见于急性胰腺炎、肝炎及晚期肾小球肾炎等。
毫克/升(mg/L)
免疫散射比浊法:0.91~2.2毫克/升
增高,见于肾功能不全、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珠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炎症活动期、脏器移植排斥反应、恶性肿瘤、多发性肌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肉瘤等。
毫摩/升(mmol/L)
男性,3.2~7毫摩/升;女性,3.2~6.3毫摩/升。
(1)生理性变化:妊娠7~9个月升高459,6,40~50岁妇女升高10%,绝经期妇女升高10%,慢性饮酒者升高10%,富含饱和脂肪酸饮食者升高6%,吸烟者升高4%;月经黄体期可降低20%,新生儿降低50%,素食者降低5%,B型血较0型血低5%。
(2)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Ⅱ型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胰腺炎、类脂性肾病、砷中毒性肝炎、胆管梗阻、动脉硬化、心肌局部缺血等;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慢性中毒性肝炎、贫血、低f}-脂蛋白血症、股骨头的骨软化病、甲状腺炎等。
毫摩/升(mmol/L)
酶法:男性大于1.03毫摩/升,女性大于1.16毫摩/升
当成年男性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低于1.03毫摩/升,成年女性低于1.16毫摩/升时,为偏低。当成年男性低于0.91毫摩/升,成年女性低于1.03毫摩/升时,为明显偏低。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降低,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三酰甘油血症、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吸烟及缺乏运动等。
毫摩/升(mmol/L)
各年龄组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参考值:1~9岁,男性1.99毫摩/升,女性2.10毫摩/升;10~19岁,男性1.61毫摩/升,女性1.63毫摩/升;20~29岁,男性2.37毫摩/升,女性2.18毫摩/升;30~39岁,男性2.67毫摩/升,女性2.3毫摩/升;40~49岁,男性2.93毫摩/升,女性2.62毫摩/升;50~59岁,男性3.03毫摩/升,女性3.16毫摩/升;60~69岁,男性2.98毫摩/升,女性3.28毫摩/升;70~79岁,男性2.98毫摩/升,女性3.24毫摩/升;80~89岁,男性3.00毫摩/升,女性3.28毫摩/升。
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总胆固醇(TC)正常,而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低于1:3.5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升高。
毫摩/升(mmol/L)
二乙酰乙肟法:2.86~7.14毫摩/升;脲酶钠试剂显色法:3.21~6.07毫摩/升。
临床上,尿素氮(BUN)测定可作为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1)增高: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的非肾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脱水、严重烧伤等;尿路阻塞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输尿管结石等;还有严重腹膜炎、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白血病等。
(2)降低: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严重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微摩/升(μmol/L)
碱性苦味酸法:血清(浆),男性为79.56~132.60微摩/升,女性为70.72~106.88微摩/升。
(1)增高: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