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狼疮性肾炎(LN)

狼疮性肾炎(LN)(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狼疮性肾炎(LN)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肾脏损害。狼疮性肾炎几乎都有肾脏病变,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肾外表现有发热、关节炎、皮肤黏膜损害、脱发、口腔溃疡、早发性浆膜炎、雷诺征等;肾脏表现分轻型、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型、肾小管损害型、抗磷脂抗体型,表现各不同。

  (1)血常规检查:四分之一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其中80%有中等度贫血,偶有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2)血沉(ESR)测定:血沉增快。

  (3)尿常规检查:蛋白尿“±”,镜下可见血尿“±~+++”,颗粒管型、红细胞(RBC)管型。

  (4)尿系列微量蛋白测定:尿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升高,提示为近曲小管损害;尿mALB、TRF、IgG升高,提示肾小球病变严重。

  (5)肾功能检查:肾功能损害时,血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r)可增高,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则下降。

  (6)蛋白电泳测定等:蛋白电泳测定,呈γ-球蛋白(γ-G)明显升高;类风湿因子测定,常呈阳性;少数患者冷球蛋白试验,可为阳性。

  (7)血清免疫学检测:抗核抗体(ANA)为阳性;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测定为阳性,放免法测定>4.2单位/毫升(U/ml),或酶标记法测定>30%有诊断意义;抗心磷脂抗体测定,可为阳性;抗Sm抗体及抗RNP抗体(25%~40%)阳性,免疫复合物(CIC)常增高;补体包括CH50、C3、Clq下降,皮肤狼疮带试验(>70%)阳性。


红细胞(RBC或B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2

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            凝血:2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______日报告日期______日检验者: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参考值

计量单位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0~5.5

×1012/L

   

女3.5~5.0

 

红细胞比容

HCT

男0.40~0.54

%

   

女0.37~0.48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84~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27~31

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

g/L

血小板计数

PLT

100~300

×109/L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6.8~13.5

fl

血小板压积

PCT

男0.108~0.272

%

   

女0.114~0.282

%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15.5~18.0

%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0.109~0.157

%

白细胞计数

WBC

4.0~10.0

×109/L

血红蛋白HGB

 

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淋巴细胞绝对值

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

20~40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EU#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

50~70

%

单核细胞绝对值

M0N0#

   

单核细胞百分比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1个/高倍视野(个/HP)

【正常值】

(1)白细胞:玻片法,平均0~5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0~12个/微升尿。

(2)红细胞:玻片法,平均0~2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男0~12个/微升尿,女0~26个/微升尿。

(3)上皮细胞:0~少量/高倍视野,其中大圆上皮细胞偶见,小圆上皮细胞及尾样上皮细胞不易找到。

(4)管型:①透明管型平均为0~1个/高倍视野,健康人剧烈运动后可见少量增加。②粗颗粒管型无,正常人在运动后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③细胞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蜡样管型、宽大管型(过去称肾衰竭管型)无,脂肪管型少见。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偶见;草酸钙结晶,为尿液正常成分;磺胺药物结晶、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无;胱氨酸结晶,极微。②碱性尿液中。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加(脓尿):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2)红细胞增加:超过10个/高倍视野(为血尿)或肉眼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泌尿道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3)上皮细胞增加:尿液中出现大量或片状脱落的上皮细胞,并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常见于尿道炎;尿中出现较多的大圆上皮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尿中出现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尿中尾样上皮细胞增加,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或膀胱颈部炎症时。

(4)管型:尿中出现管型,可提示肾实质性损害。①透明管型增加。高热、心力衰竭者,可少量增加。大量出现,特别是出现复合性透明管型,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药物中毒等肾实质病变;出现复合性透明红细胞管型,为肾脏出血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白细胞管型,为肾脏炎症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②颗粒管型。发热或脱水时,尿中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尿中可出现大量细胞颗粒管型。尿中出现粗颗粒管型,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等引起的肾小管损害。③细胞管型。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中毒症、药物及重金属盐中毒等;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中出现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尿中出现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等;宽大管型从尿中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等。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的结晶。痛风时,尿酸结晶增加;尿中出现尿酸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提示有膀胱结石或肾结石的可能。尿中草酸钙结晶增多,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及尿中有红细胞,应考虑结石的可能。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尿中出现大量磺胺药物结晶并伴有红细胞,则有发生泌尿道结石或导致尿闭的可能。尿中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严重的肝病、急性肝萎缩、肝硬化及肺癌等恶性肿瘤。胆红素结晶增加,常见于黄疸、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癌、肝硬化及磷中毒等。胱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出现胆固醇结石,多见于肾淀粉样变性、乳糜尿、尿路感染、肾炎、泌尿系肿瘤等。②碱性尿液中的结晶。尿中磷酸钙结晶大量出现,常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肾盂肾炎等。出现尿酸铵结晶,表示膀胱有细菌感染。


尿蛋白(PR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尿β2-微球蛋白(β2-M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2毫克/升

【临床意义】

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升高,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性肾损害;尿β2-微球蛋白升高,见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如肾小管一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早期肾小管损伤、肾移植后急性排斥早期;上尿路感染时,尿β2-微球蛋白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基本正常。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4.82毫克/升

【临床意义】

与尿β2-微球蛋白相似,但诊断的特异性比尿β2-微球蛋白高。视黄醇结合蛋白在尿液标本中的稳定性比β2-微球蛋白好,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是一个评价肾脏疾病的良好指标。


尿α1-微球蛋白(α1-M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12毫克/升

【临床意义】

尿中α1-微球蛋白>20毫克/升时即为不正常,明显增加见于上尿路感染、肾性蛋白尿及血尿。尿液中α1-微球蛋白排出量较少受肾外因素的影响,并在各种pH的尿液中稳定性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加上尿中α1-微球蛋白的浓度也远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使尿液α1-微球蛋白的精确度大为提高,有取代β2-微球蛋白检测的趋势。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克肌酐(U/g•Cr)

【正常值】

对硝基酚法(PNP法):<22单位/克肌酐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各种肾实质性疾病引起肾小管损伤,肾移植排斥反应,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肾恶性肿瘤等。


血红蛋白电泳(HBE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血红蛋白A,为95%;血红蛋白A2,为1.6%~3.5%;血红蛋白F,为0.2%~2.0%

【临床意义】

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确诊有否异常血红蛋白存在,以及各种血红蛋白的比例。


血清蛋白电泳(SPE)(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白蛋白(A)0.60~0.70(60%~70%);α1-球蛋白(α1-G)0.017~0.05(1.7%~5%);α2-球蛋白(α2-G)0.067~0.125(6.7%~12.5%);β-球蛋白(β-G)0.083~0.163(8.3%~16.3%);γ-球蛋白(γ-G)0.107~0.200(10.7%~20%)。

【临床意义】

(1)增高:白蛋白(A)增高见于严重失水;α1-球蛋白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α2-球蛋白增高见于肝脓肿、肾病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营养不良;β-球蛋白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高脂血症、胆汁性肝硬化;γ-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感染、肝硬化、肿瘤、多发性骨髓瘤。

(2)减低:白蛋白(A)减低见于肝脏、肾脏疾病;α1-、α2-、β-球蛋白减低均见于肝病;γ-球蛋白减低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尿素氮(BUN)(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二乙酰乙肟法:2.86~7.14毫摩/升;脲酶钠试剂显色法:3.21~6.07毫摩/升。

【临床意义】

临床上,尿素氮(BUN)测定可作为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1)增高: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的非肾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脱水、严重烧伤等;尿路阻塞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输尿管结石等;还有严重腹膜炎、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白血病等。

(2)降低: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严重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血肌酐(C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

碱性苦味酸法:血清(浆),男性为79.56~132.60微摩/升,女性为70.72~106.88微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萎缩。


内生肌酐清除率(Ce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升·秒-1/平方米(ml·s-1/m2)

【正常值】

1.3~1.7毫升·秒-1/1.73平方米

【临床意义】

1.2~0.8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轻度降低;0.8~0.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中度降低;低于0.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重度降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慢性肾炎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较明显;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如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0.3毫升·秒-1/1.73平方米,则预后不良。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血清抗补体法:为阴性;PEG沉淀比浊法:血清浊度值等于或小于8.3。

【临床意义】

阳性或比正常值增高,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风、登革热、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千单位/升(kU/L)

【正常值】

单扩法:为75~160千单位/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皮肌炎、心肌梗死、伤寒、多发性骨髓瘤、硬皮病等。

(2)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补体成分C3(C3)(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法:为0.85~1.93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

(2)降低:肾小球肾炎、活动性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等。


抗核抗体(AN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间接免疫荧光法,<1:10为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主要疾病有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肌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造血系统疾病,如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其他疾病,如药物反应、恶性肿瘤、重症肌无力、血管炎、结核病等。


类风湿因子(RF)(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致敏胶乳凝集试验:为阴性;间接血凝试验:小于1:4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N小于2.1。

【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类风湿性关节炎为52%~92%(多在70%左右),恶性贫血、皮肌炎及硬皮病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为75%,慢性肝炎为60%。正常人阳性率为2%~5%,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双链酶(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SD"-链球菌激酶“SK”)试验(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检查结果】注射24小时后,局部皮肤硬结直径10毫米(mm)以上者为阳性;小于10毫米者为阴性。

【临床意义】

同二硝基氯苯试验(DNCB试验)。


狼疮性肾炎(LN)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