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糖尿病肾病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涉及肾小管和肾小球的病变,造成蛋白不正常排泄和滤过减少,也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本病是以两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增加作为早期较敏感的指标。临床表现,早期可无症状,但已有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晚期可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表现。静脉肾盂造影、B超、肾活检、眼底检查,有助于诊断。

  (1)尿常规检查:尿糖、24小时尿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增高。

  (2)尿系列蛋白测定: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UTRF)、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均可升高。

  (3)肾功能检查:肾小球滤过率(GFR)、肾血流量(RPF),早期均升高,晚期两者均明显下降;血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r)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下降。

  (4)血糖测定:空腹血糖>7.2毫摩/升(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升,有诊断价值。

  (5)糖化血红蛋白(GHb)和糖血浆白蛋白(GPP)测定:GH-bA1占血红蛋白(Hb)总量的8%~10%,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GPP占6%左右。

  (6)血浆蛋白测定:血浆总蛋白、白蛋白(A)、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均降低,而球蛋白(G)增高。

  (7)血脂测定: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降低。


血红蛋白(Hb或HG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

同红细胞(RBC)


尿糖(GL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成人0.56~5.0毫摩/24小时尿,儿童<0.28毫摩/24小时尿,新生儿<1.11毫摩/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1)血糖过高性尿糖: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嗜铬细胞瘤、肝功能不全、胰腺癌、胰腺炎等。

(2)肾性尿糖:常见于肾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家族性糖尿病等。

(3)暂时性尿糖: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剧痛、妊娠性尿糖、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育不全出现的新生儿尿糖等。


尿蛋白(PR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尿微量白蛋白(mAL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30毫克/升

【临床意义】

当尿液中自蛋白>40~60毫克/升或尿白蛋白排出率(UAE)>20微克/分(μg/min)时,即为不正常,称之为白蛋白尿。尿液微量白蛋白的检测,主要用于早期发现肾脏损害,有助于肾脏疾患的定位诊断。它是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最早出现的生化指标之一,而且对子痫及各种毒性物质所致的肾损害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尿转铁蛋白(UTRF)(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2.4毫克/升

【临床意义】

同“尿微量自蛋白”检测,但尿转铁蛋白检测更敏感。


尿β2-微球蛋白(β2-M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2毫克/升

【临床意义】

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升高,见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性肾损害;尿β2-微球蛋白升高,见于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如肾小管一间质性疾病、药物或毒物所致早期肾小管损伤、肾移植后急性排斥早期;上尿路感染时,尿β2-微球蛋白增加,而下尿路感染时则基本正常。


尿α1-微球蛋白(α1-M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12毫克/升

【临床意义】

尿中α1-微球蛋白>20毫克/升时即为不正常,明显增加见于上尿路感染、肾性蛋白尿及血尿。尿液中α1-微球蛋白排出量较少受肾外因素的影响,并在各种pH的尿液中稳定性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加上尿中α1-微球蛋白的浓度也远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使尿液α1-微球蛋白的精确度大为提高,有取代β2-微球蛋白检测的趋势。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4

1-4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尿)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蛋白: ++  :阴性

诊断——                                   沉淀镜检

标本——                                   红细胞01/HP    上皮细胞0/HP

目的——                                   白细胞02/HP    透明管型02/HP

     脓细胞0       颗粒管型01/H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液丝0       管型

送检日期                             其他磺胺结晶++

送检医师              

收到日期_________          报告日期______    检验者:

---------------------------------------------------------------------     


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5

1-5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

 

常用检查项目

参考值

pH

4.68.0

比重(SG)

1.0151.025

尿蛋白(PR0)

阴性

尿糖(GLU)

阴性

尿酮体(KET)

阴性

胆红素定性(BIL)

阴性

亚硝酸盐(NIT)

阴性

白细胞(LEU/wBc)

阴性(<25/μl]

红细胞(RBC/ERY/BLD)

阴性(<10/μl]

维生素C(Vit C)

20100mg/L

 


血清白蛋白(ALB或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BCG法:35~55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所致血浆浓缩。

(2)降低:与总蛋白同(特别是肝肾疾病更为明显)。


血清球蛋白(GLB或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计算法:20~30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肝硬化、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骨髓瘤等。

(2)降低:常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及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婴幼儿)。


血清(浆)葡萄糖(GLU或B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脐带血,2.5~5.3毫摩/升;早产儿,1.1~3.3毫摩/升;儿童,3.5~5.6毫摩/升;成人,3.6~6.1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病理性增高,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如糖尿病;高血糖激素分泌过多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颅内压增高时,如颅外伤、脑膜炎等;脱水时,也可见血糖相对增高。生理性或暂时性增高,餐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后,情绪紧张可有暂时性的血糖升高,但一般不应超过10毫摩/升。

(2)减低:病理性降低,见于胰岛β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肝病等。生理性或暂时性降低,见于剧烈运动后,严重饥饿时、妊娠等。


总胆固醇(T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男性,3.2~7毫摩/升;女性,3.2~6.3毫摩/升。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妊娠7~9个月升高459,6,40~50岁妇女升高10%,绝经期妇女升高10%,慢性饮酒者升高10%,富含饱和脂肪酸饮食者升高6%,吸烟者升高4%;月经黄体期可降低20%,新生儿降低50%,素食者降低5%,B型血较0型血低5%。

(2)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型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胰腺炎、类脂性肾病、砷中毒性肝炎、胆管梗阻、动脉硬化、心肌局部缺血等;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慢性中毒性肝炎、贫血、低f}-脂蛋白血症、股骨头的骨软化病、甲状腺炎等。


血清三酰甘油(TG或ST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酶法:低于1.69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三酰甘油(TG)高于2.26毫摩/升为增多,高于5.56毫摩/升为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糖尿病、肾病等。

(2)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p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酶法:男性大于1.03毫摩/升,女性大于1.16毫摩/升

【临床意义】

当成年男性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低于1.03毫摩/升,成年女性低于1.16毫摩/升时,为偏低。当成年男性低于0.91毫摩/升,成年女性低于1.03毫摩/升时,为明显偏低。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降低,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三酰甘油血症、严重疾病或手术后、吸烟及缺乏运动等。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各年龄组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参考值:1~9岁,男性1.99毫摩/升,女性2.10毫摩/升;10~19岁,男性1.61毫摩/升,女性1.63毫摩/升;20~29岁,男性2.37毫摩/升,女性2.18毫摩/升;30~39岁,男性2.67毫摩/升,女性2.3毫摩/升;40~49岁,男性2.93毫摩/升,女性2.62毫摩/升;50~59岁,男性3.03毫摩/升,女性3.16毫摩/升;60~69岁,男性2.98毫摩/升,女性3.28毫摩/升;70~79岁,男性2.98毫摩/升,女性3.24毫摩/升;80~89岁,男性3.00毫摩/升,女性3.28毫摩/升。

【临床意义】

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在总胆固醇(TC)正常,而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低于1:3.5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升高。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1.5~2.5:1

【临床意义】

血清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小于1,见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综合征、类脂质肾病、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25,见于多发性骨髓瘤、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尿素氮(BUN)(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二乙酰乙肟法:2.86~7.14毫摩/升;脲酶钠试剂显色法:3.21~6.07毫摩/升。

【临床意义】

临床上,尿素氮(BUN)测定可作为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1)增高: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的非肾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脱水、严重烧伤等;尿路阻塞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输尿管结石等;还有严重腹膜炎、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白血病等。

(2)降低: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严重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内生肌酐清除率(Ce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升·秒-1/平方米(ml·s-1/m2)

【正常值】

1.3~1.7毫升·秒-1/1.73平方米

【临床意义】

1.2~0.8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轻度降低;0.8~0.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中度降低;低于0.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重度降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慢性肾炎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较明显;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如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0.3毫升·秒-1/1.73平方米,则预后不良。


糖尿病肾病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