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突然降低,以氮质血症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期。必要时可做腹部X线平片、CT、磁共振、B超等检查,以排除尿路梗阻性疾病。
(1)尿液检查:每1升尿中尿素氮(BUN)低于10克,尿蛋白(PRO)可为阳性,尿镜检可见白细胞及管型,尿比重小于1.015。
(2)血清尿素氮(BUN)及肌酐(Cr)测定:均可迅速升高,尿素氮每日升高3.6毫摩/升以上,肌酐每日升高44微摩/升以上,连续5日以上。
(3)肌酐清除率(Cr)测定:1~2日内可由正常值急剧降低到10毫升/分•1.73平方米(ml/min•1.73m2)左右。
(4)尿肌酐与血清肌酐比值测定:可小于20。
(5)尿钠(Na)及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测定:尿钠超过40毫摩/升(mmol/L),滤过钠排泄分数超过2%。
(6)血钾(K)、钠(Na)、氯(C1)测定:血钾增高,而血钠及血氯降低。
毫摩/24小时尿(mmol/24h尿)
成人,男性7.1~17.7毫摩/24小时尿,女性5.3~15.9毫摩/24小时尿;儿童,71~195微摩/24小时尿;婴儿,88~177微摩/24小时尿。
(1)增高: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
(2)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代偿期、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重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肌肉萎缩性疾病等。
毫摩/公斤•24小时尿(mmol/kg•24h尿)
成人,130~260毫摩/公斤•24小时尿;儿童,<5毫摩/公斤•24小时尿
(1)增高:见于进食含钠过多的食物,严重的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碱中毒,摄入咖啡因、利尿剂、肝素、钾盐、大剂量孕酮等药物。
(2)减低:见于进食含钠过少的食物,月经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腹泻,吸收不良,摄入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药物。
毫摩/升(mmol/L)
离子电极法:新生儿3.7~5.9毫摩/升,婴儿4.1~5.3毫摩/升,儿童3.4~5.7毫摩/升,成人3.5~5.0毫摩/升;火焰光度测定法:3.6~5.4毫摩/升;四苯硼钠比浊法:4.1~5.6毫摩/升。
(1)增高:见于经口及静脉摄入增加,如含钾药物及储钾利尿剂过度使用;钾流入细胞外液,如严重溶血及感染、烧伤组织破坏、胰岛素破坏;组织缺氧,如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尿排泄障碍,如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2)降低:见于经口摄入减少,如胃肠手术后、食管狭窄、严重感染或肿瘤晚期等;钾移入细胞内液,如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后等;消化道钾丢失,如频繁呕吐、腹泻;尿钾丧失,如肾小管性酸中毒。
毫摩/升(mmol/L)
离子电极法:135~145毫摩/升;火焰光度分析法:131~148毫摩/升;醋酸铀镁法:134.9~148毫摩/升。
(1)增高:血清钠高于150毫摩/升时称高钠血症。见于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热,糖尿病性多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等。
(2)减少:血清钠低于130毫摩/升时,为低钠血症。见于肾脏失钠,如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胃肠失钠,如胃肠道引流、呕吐及腹泻;抗利尿激素过多等。
毫摩/升(mmol/L)
离子电极法:96~108毫摩/升
(1)增高:常见于呼吸性碱中毒、高渗性脱水、肾炎少尿及尿道梗塞。
(2)降低:常见于低钠血症、严重呕吐、腹泻、胃肠胰液胆汁大量丢失、肾功能减退及艾迪生病等。
毫摩/升(mmol/L)
二乙酰乙肟法:2.86~7.14毫摩/升;脲酶钠试剂显色法:3.21~6.07毫摩/升。
临床上,尿素氮(BUN)测定可作为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1)增高: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的非肾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脱水、严重烧伤等;尿路阻塞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输尿管结石等;还有严重腹膜炎、高热、上消化道出血、白血病等。
(2)降低: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严重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微摩/升(μmol/L)
碱性苦味酸法:血清(浆),男性为79.56~132.60微摩/升,女性为70.72~106.88微摩/升。
(1)增高: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萎缩。
毫升·秒-1/平方米(ml·s-1/m2)
1.3~1.7毫升·秒-1/1.73平方米
1.2~0.8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轻度降低;0.8~0.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中度降低;低于0.5毫升·秒-1/1.73平方米为重度降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慢性肾炎晚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较明显;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如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0.3毫升·秒-1/1.73平方米,则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