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引起体内用以制造血红蛋白(Hb)的贮存铁被耗尽而产生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常见症状有乏力、气急、心悸、眼花、耳鸣、头昏等。
(1)外周血检查: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降低;平均红细胞比容(MCV)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降低;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者可见环形红细胞。
(2)血清铁(Fe)及铁蛋白测定:均降低,血清铁低于8.95微摩/升(μmol/L),血清铁蛋白低于14微克/升(μg/L)。
(3)总铁结合力及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总铁结合力增高,可大于64.44微摩/升(/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可低于O.15。
(4)骨髓象检查: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而且幼红细胞胞浆少、体积小、边缘不整齐;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低于15%。
见表1—15。
表1-15骨髓红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红细胞系统 | 正常范围百分比(%) | 平均值百分比(%) |
原始红细胞 | 0~1.9 | 0.57 |
早幼红细胞 | 0.2~2.6 | 0.92 |
中幼红细胞 | 2.6~10.7 | 7.41 |
晚幼红细胞 | 5.2~17.5 | 10.75 |
早巨幼红细胞 | 0 | 0 |
中巨幼红细胞 | 0 | 0 |
晚巨幼红细胞 | 0 | 0 |
(1)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2)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发作期、黑热病等。
(3)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红细胞减少:如粒系及巨核细胞均不减少,则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等。
阳性反应,胞浆中有蓝色颗粒,根据颗粒多少、大小和染色深浅,用(+)表示阳性强弱。正常人细胞外铁+~++;细胞内铁(铁幼粒细胞)阳性率为19%~44%,常为1~5个颗粒。
主要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明显降低或消失,红细胞阳性率为0~30%(粒小、色淡、胞浆内颗粒为1~2个);非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常为++~+++,细胞内铁阳性率为50%~909/6(粒大、色深、胞浆内颗粒数常为30个左右)。
微摩/升(μmol/L)
亚铁嗪比色法:新生儿18~45微摩/升,婴儿7~18微摩/升,儿童9~22微摩/升,男性成人9~29微摩/升,女性成人7~27微摩/升,老年人7~14微摩/升。
(1)增高: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肝炎、铅中毒及维生素B6缺乏症。
(2)减少:常见于各种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肝硬化、长期失血、血铁吸收障碍。
微摩/升(μmol/L)
亚铁嗪比色法:婴儿18~72微摩/升,成人45~72微摩/升。
增加,常见于缺铁性贫血、肝细胞坏死及急性肝炎。降低,见于遗传性铁蛋白缺乏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肾病及尿毒症。
微克/升(μg/L)
男性15~200微克/升,女性12~150微克/升。
(1)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原发性血色病、含铁血黄素增多症、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等。
(2)下降: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症。
克/升(g/L)
2.2~4.0克/升
(1)增加:常见于慢性铁缺乏性疾病(缺铁性贫血)、口服避孕药。
(2)降低: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心肌梗死、遗传性转铁蛋白低下症、营养不良、恶病质致严重蛋白质缺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