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过多,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所产生的一类贫血。可分为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两种,故其临床表现亦有不同。
(1)外周血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测定:两值均下降;而网织红细胞(RC)增高,血管内急性溶血时可达60%~80%;血涂片见红细胞形态为球形、靶形、碎裂细胞等。
(2)尿血红蛋白(Hb)、含铁血黄素及尿胆原(URO)含量测定:血管内溶血,尿含铁血黄素阳性;血管内、外溶血,尿血红蛋白均为阳性;血管内、外溶血,尿胆原均增加,但血管外溶血增加得更明显。
(3)骨髓象检查:红系明显增多,粒/红比值减低或倒置,幼红细胞有丝分裂象增多。
(4)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及血清胆红素(BIL)测定:乳酸脱氢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可稍高于正常。
(5)血浆游离血红蛋白(Hb)等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血浆结合珠蛋白(HP)减少,血浆高胆红素白蛋白阳性。
(6)红细胞寿命测定:可缩短。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个/升(个/L)或百分数(%)
成人绝对数为(24~84)X109/升,百分数为0.005~0.015(0.5%~1.5%);新生儿绝对数为(144~336)×109/升,百分数为0.02~0.06(2%~6%)。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出血。
(2)减少: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见表1—2。
表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分 凝血:2分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 英文缩写 | 正常参考值 | 计量单位 |
---|---|---|---|
红细胞计数 | RBC | 男4.0~5.5 | ×1012/L |
女3.5~5.0 | |||
红细胞比容 | HCT | 男0.40~0.54 | % |
女0.37~0.48 | |||
平均红细胞体积 | MCV | 84~100 | 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 27~31 | 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 320~360 | g/L |
血小板计数 | PLT | 100~300 | ×109/L |
血小板平均体积 | MPV | 6.8~13.5 | fl |
血小板压积 | PCT | 男0.108~0.272 | % |
女0.114~0.282 | % |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 | 15.5~18.0 | % |
红细胞分布宽度 | RDW | 0.109~0.157 | % |
白细胞计数 | WBC | 4.0~10.0 | ×109/L |
血红蛋白HGB | 男120~160 | g/L | |
女110~150 | g/L | ||
淋巴细胞绝对值 | LYM# | ||
淋巴细胞百分比 | LYM | 20~40 | %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NEU# | ||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NEU | 50~70 | % |
单核细胞绝对值 | M0N0# | ||
单核细胞百分比 |
微摩/24小时(gmol/24h)尿
(1)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尿1:20稀释后为阴性。
(2)定量:1.69~6.76微摩/24小时尿(旧制单位:1~4mg/24h)尿。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实质病变及心力衰竭等。
(2)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极期。
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粒细胞系统 | 正常范围(%) | 平均值(%) | |
嗜中性 | 原始粒细胞 | 0~l.8 | 0.64 |
早幼粒细胞 | 0.4~3.9 | 1.57 | |
中幼粒细胞 | 2.2~12.2 | 6.49 | |
晚幼粒细胞 | 3.5~13.2 | 7.9 | |
杆状核粒细胞 | 16.4~32.1 | 23.72 | |
分叶核粒细胞 | 4.2~21.2 | 9.44 | |
嗜酸性 | 中幼粒细胞 | 0~1.4 | 0.38 |
晚幼粒细胞 | 0~1.8 | 0.49 | |
杆状核粒细胞 | 0.2~3.9 | 1.25 | |
分叶核粒细胞 | 0~4.2 | 0.86 | |
嗜碱性 | 中幼粒细胞 | 0~0.2 | 0.02 |
晚幼粒细胞 | 0~0.3 | 0.06 | |
杆状核粒细胞 | 0~0.4 | 0.10 | |
分叶核粒细胞 | 0~0.2 | 0.30 |
(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2)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常见于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
(3)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细菌、螺旋体、原虫),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痛风),药物或毒物(如汞、注射异种蛋白),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慢性粒细胞增多症。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等),某些白血病(如慢粒、霍奇金病等)。
(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等。
(6)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各种化学、物理因素所致,以及严重病毒感染。
见表1—15。
表1-15骨髓红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红细胞系统 | 正常范围百分比(%) | 平均值百分比(%) |
原始红细胞 | 0~1.9 | 0.57 |
早幼红细胞 | 0.2~2.6 | 0.92 |
中幼红细胞 | 2.6~10.7 | 7.41 |
晚幼红细胞 | 5.2~17.5 | 10.75 |
早巨幼红细胞 | 0 | 0 |
中巨幼红细胞 | 0 | 0 |
晚巨幼红细胞 | 0 | 0 |
(1)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2)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发作期、黑热病等。
(3)晚幼红细胞增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红细胞减少:如粒系及巨核细胞均不减少,则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营养性贫血等。
1.28~5.95
(1)比值增大:常见于粒细胞系统增生,如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红细胞系统减少,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比值减小(或倒置):常见于粒细胞系统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放射病、慢性苯中毒等;红细胞增生,如幼红细胞增生的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增生的恶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毫克/升(mg/L)
小于40毫克/升
增加,见于血管内溶血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输血反应、溶血性链球菌败血症、疟疾及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苯肼、砷剂等引起的溶血反应等。
克/升(g/L)
0.2~1.9克/升
各种溶血性贫血,由于血清结合珠蛋白被大量-消耗,血清结合珠蛋白下降明显,甚至为0。
LDH-P速率质<400单位/升(U/L),LDH-L速率法114~240单位/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酸纤维素膜法:LDH10.24~0.34,LDH20.35~0.44,LDH30.19~0.27,LDH40~0.05,LDH50~0.02。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18小时乳酸脱氢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高峰,持续4~16天恢复正常,平均10天,峰值可高达正常水平的10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如LDH1>LDH2,则表示有心肌梗死。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检测,对某些心电图诊断作用不大,而对发病后较迟就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还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乳酸脱氢酶也可增高。
微摩/升(μmol/L)
成人5.13~18.81微摩/升,新生儿可达250微摩/升。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