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主要以皮肤和黏膜自发性紫癜和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为特点。

  (1)血小板计数(PLT)及其功能检查:血小板低于80×109/升,出血时间(BT)延长,凝血酶原消耗时间(PCT)缩短,血块退缩(CRT)不良。

  (2)骨髓象检查: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但形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减少。

  (3)血小板寿命及抗人球蛋白测定:血小板寿命缩短,血小板抗人球蛋白试验可为阳性。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0,早幼型0~0.05(0~5%),中幼型0.10~0.27(10%~27%),晚幼型0.44~0.60(44%~60%),裸型0.08~0.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出血时间(B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分(min)

【正常值】

Duke法:1~3分;Ivy法:0.5~7分;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3~9.5分;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小时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分钟为异常。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病、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秒(s)

【正常值】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抗人球蛋白(Coombs)试验(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直接、间接反应)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直接、间接反应均为阳性)、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直接反应阳性、母体间接反应阳性),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如甲基多巴、青霉素等)。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