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种致病因素,如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组织损伤、产科并发症、严重肝脏疾病等引起,导致全身微小血管内血液广泛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临床上除有原发疾病的表现外,常有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出血,以致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循环衰竭或休克。
(1)血小板(PLT)计数:90%~95%的病人PLT减少。
(2)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有70%~90%的病人PT延长,而有10%~30%的病人PT正常或缩短。
(3)凝血酶时间(TT)测定:有50%~60%病人的TT延长。
(4)纤维蛋白原含量(Fg)测定:在不同时期,Fg的含量是不同的,但Fg减低可见于70%的病人。
(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50%~80%病人APTT延长。
(6)3P试验:本试验的阳性率为50%~60%,但其假阳性较高。
(7)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测定:80%~90%的病人ATⅢ活性可减低。
(8)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测定:肝病者,如此活性低,对于DIC诊断有重要意义。
(9)纤维酶原活性(PLG:A)测定:本活性减低,是反映体内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的直接证据。
(10)D二聚体测定: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