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脑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液成分改变而形成血栓,引起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软化、坏死,称为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异,以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卒中为特点。头部CT、脑电图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有诊断意义。
(1)血脂测定:血胆固醇(TC)及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等常可升高。
(2)脑脊液(CSF)检查:压力正常,常规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可出现少量白细胞,但一般不超过50×106/L。
无色水样液体
红色,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穿刺损伤等;黄色,脑肿瘤、脑血栓、陈旧性出血等;乳白色,各种化脓性脑膜炎;微绿色,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及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清晰透明
混浊,常见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静置后呈毛玻璃样改变,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征性改变。
(1)成人:脑室液为1.002~1.004,脑池液为1.004~1.008,腰椎液为1.006~1.008。
(2)小儿:为1.005~l.009 。
(1)升高:见于脑膜炎、尿毒症、糖尿病。
(2)降低:少见。
7.25~7.42,终池较脑池约低0.02。
pH值降低,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急性脑炎、新生儿窒息、心跳骤停等,也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千帕(kPa)
成人,坐位压力为3.43~4.41千帕,侧卧位为0.69~1.37千帕,最高为1.76千帕。儿童,0.49~0.98千帕;新生儿, 0.37~0.78千帕。脑脊液由穿刺针滴出速度为每分钟少于60滴。
成人超过1.96千帕,提示颅内压增高。
个/升(个/L)
不含红细胞
脑脊液含红细胞,可能为病理改变所致。
个/升(个/L)
婴儿,(10~20)×106/升;儿童,(0~10)×106升;成人,(0~8)×106/升。
白细胞高于10×106/升(个/L)为病理指征。轻度增加,(13~30)×106/升,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脑水肿等;中度增加,(31~200)×106/升,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极度增加,(200~500)×106/升(最高可达1000×106/升),常见于化脓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见表1-8。
表1-8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分类 | 新生儿(%) | 成人(%) |
嗜酸性粒细胞 | 罕见 | 罕见 |
嗜中性粒细胞 | 3±5 | 2±5 |
淋巴细胞 | 20±18 | 62±34 |
软膜蛛网膜间皮细胞、单核细胞 | 72±22 | 36±20 |
组织细胞 | 5±4 | 罕见 |
室管壁细胞 | 罕见 | 罕见 |
未找到肿瘤细胞
主要用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转移性肿瘤多见,如肺癌、乳腺癌、胃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原发肿瘤较少见,如髓母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松果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潘氏法:阴性或弱阳性,罗琼法:阴性。
阳性,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炎症,肿瘤,出血,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脑脊液循环梗阻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见表1-9。
表1-9各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名称 | 蛋白质含量(mg/L) |
细菌性脑膜炎 | 800~5000 |
病毒性脑膜炎 | 300~1000 |
脑炎 | 150~1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 250~2000 |
结核性脑膜炎 | 500~3000 |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 | 轻度增加 |
脑脓肿 | 200~1200 |
肿瘤 | 150~2000(多正常) |
脊髓肿瘤 | 1000~2000 |
脑出血 | 300~1500 |
多发性硬化症 | 250~500 |
神经梅毒 | 500~1500 |
毫摩/升(mmol/L)
比色法:婴儿110~122毫摩/升,儿童117~127毫摩/升,成人119~129毫摩/升。
(1)增高:见于尿毒症。
(2)降低: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毫摩/升(mmol/L)
男性,3.2~7毫摩/升;女性,3.2~6.3毫摩/升。
(1)生理性变化:妊娠7~9个月升高459,6,40~50岁妇女升高10%,绝经期妇女升高10%,慢性饮酒者升高10%,富含饱和脂肪酸饮食者升高6%,吸烟者升高4%;月经黄体期可降低20%,新生儿降低50%,素食者降低5%,B型血较0型血低5%。
(2)病理性变化:增高,见于Ⅱ型高脂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胰腺炎、类脂性肾病、砷中毒性肝炎、胆管梗阻、动脉硬化、心肌局部缺血等;降低,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慢性中毒性肝炎、贫血、低f}-脂蛋白血症、股骨头的骨软化病、甲状腺炎等。
毫摩/升(mmol/L)。
酶法:低于1.69毫摩/升。
(1)增高:三酰甘油(TG)高于2.26毫摩/升为增多,高于5.56毫摩/升为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糖尿病、肾病等。
(2)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p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