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指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由于心脏、主动脉、颈部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微栓子、脑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学障碍、颈部动脉受压及血液成分异常等原因引起脑部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功能异常的疾病。临床表现可因颈内动脉系统、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供血不足的不同而不同。头颅CT、MRI检查、脑血管造影、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心电图或心脏超声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血液流变学检查:可发现血液成分异常,血黏度增高。

  (2)血小板(PLT)聚集率测定:常增高。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检查项:
  1. 血小板(PLT)
  2. 全血黏度(BV)测定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全血黏度(BV)测定(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帕•秒(mPa•s)

【正常值】

因为血液是非牛顿流体,故血液黏度对剪切率有依赖性。一般把50/秒以下视为低切范围,50~100/秒为中切范围,大于100/秒为高切范围。根据切变率的不同,全血黏度又分为高、中、低切黏度。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是反映红细胞变形性的指标,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指标。下面介绍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即高切黏度)和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即低切黏度)正常值。注意仪器不同时正常值有所改变。高切黏度正常值,男性为5.63~6.67毫帕•秒,女性为4.74~5.86毫帕•秒。低切黏度正常值,男性为7.51~10.09毫帕秒,女性为5.84~8.05毫帕•秒。

【临床意义】

血液黏度增高,必然会引起血流阻力的增加,进而使血流速度减慢,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血液停滞,直接影响脏器、组织的血流灌注和微循环功能,从而发生坏死、炎症、变性、水肿、血栓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1)全血黏度增高: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心病、糖尿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和获得性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黏滞综合征、恶性肿瘤、血液病、休克、烧伤、先兆子痫、深静脉栓塞、周围血管瘤等。

(2)全血黏度减低:见于贫血,出血性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出血性脑中风、出血性休克等),肝硬化,尿毒症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