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又称急性出血坏死性脑炎、急性包涵体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上急性起病,通常有前驱期全身中毒症状,早期意识和精神障碍,继之达高峰时有昏迷、惊厥发作等。脑电图、CT检查,有助于诊断。

  (1)脑脊液常规检查:压力多数增高;细胞数增加,病初<100×106/升,以后<500×106/升,以淋巴细胞(L)或单核细胞(M)为主;约60%以上的病人可出现红细胞(RBC);蛋白质可致中度升高,达0.5~1克/升(g/L);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

  (2)脑脊液PCR检查:可测出HSV-Ⅰ型和(或)Ⅱ型。

  (3)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测定:特异性抗体IgM滴度,可呈动态增高;脑脊液(CSF)的病毒特异性抗体可为阳性,滴度>1:80。


脑脊液压力(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千帕(kPa)

【正常值】

成人,坐位压力为3.43~4.41千帕,侧卧位为0.69~1.37千帕,最高为1.76千帕。儿童,0.49~0.98千帕;新生儿, 0.37~0.78千帕。脑脊液由穿刺针滴出速度为每分钟少于60滴。

【临床意义】

成人超过1.96千帕,提示颅内压增高。


脑脊液红细胞(RBC)计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不含红细胞

【临床意义】

脑脊液含红细胞,可能为病理改变所致。


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8

1-8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分类

新生儿(%)

成人(%)

嗜酸性粒细胞

罕见

罕见

嗜中性粒细胞

3±5

2±5

淋巴细胞

20±18

62±34

软膜蛛网膜间皮细胞、单核细胞

72±22

36±20

组织细胞

5±4

罕见

室管壁细胞

罕见

罕见

 


脑脊液蛋白(PR0)定性试验(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潘氏法:阴性或弱阳性,罗琼法: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脑、脊髓及脑膜炎症,肿瘤,出血,脑软化,脑退化性疾病,神经根病变,脑脊液循环梗阻等。


脑脊液蛋白(PR0)定量检测(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mg/L)
【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毫克/升,小脑延脑池150250毫克/升,脑室内50150毫克/升;儿童,腰池200400毫克/升,小脑延脑池100250毫克/升;新生儿,腰池4001 200毫克/升;老年人,腰池3006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见表1-9

1-9各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名称

蛋白质含量(mg/L)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脑炎

1501000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

轻度增加

脑脓肿

2001200

肿瘤

1502000(多正常)

脊髓肿瘤

10002000

脑出血

3001500

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神经梅毒

5001500

 


脑脊液葡萄糖(GLU)测定(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酶法:婴儿3.9~5.0毫摩/升,儿童2.8~4.4毫摩/升,成人2.5~4.4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脊髓灰白质炎、脑肿瘤、脑水肿及糖尿病等。

(2)降低: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等。


脑脊液氯化物测定(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比色法:婴儿110~122毫摩/升,儿童117~127毫摩/升,成人119~129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尿毒症。

(2)降低: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免疫球蛋白M(IgM)(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