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由于内因子缺乏,胃肠道内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所造成的周围神经及脊髓后索与侧索的变化。发病为渐进性,以周围神经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深感觉障碍,伴有恶性贫血为特点。
(1)胃液分析:可发现有抗组胺性的胃酸缺乏。
(2)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检查:可发现为巨细胞性高色素性贫血。
(3)Sehiling检测:可证明有维生素B12吸收缺陷。
(4)全血维生素B12(VBl2)水平测定:通常<74皮摩/升(pmol/L)(正常值为103~517皮摩/升)。
空腹胃液量约50毫升(ml)
(1)增多:空腹胃液量超过100毫升,常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胃蠕动功能减慢、幽门梗阻及痉挛等。
(2)减少:空腹胃液量不足20毫升,主要见于胃蠕动亢进症。
空腹胃液量约50毫升(ml)
(1)增多:空腹胃液量超过100毫升,常见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泌素瘤、胃蠕动功能减慢、幽门梗阻及痉挛等。
(2)减少:空腹胃液量不足20毫升,主要见于胃蠕动亢进症。
毫摩/升(mmol/L)
(3.9±2.0)毫摩/升
(1)基础胃酸分泌增高:主要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等。
(2)基础胃酸分泌减低: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继发性缺铁性贫血、胃扩张等。
毫摩/升(mmol/L)
(3.9±2.0)毫摩/升
(1)基础胃酸分泌增高:主要见于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等。
(2)基础胃酸分泌减低:见于胃癌、萎缩性胃炎、继发性缺铁性贫血、胃扩张等。
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0,早幼型0~0.05(0~5%),中幼型0.10~0.27(10%~27%),晚幼型0.44~0.60(44%~60%),裸型0.08~0.30(8%~30%),变性0.02(2%)。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0,早幼型0~0.05(0~5%),中幼型0.10~0.27(10%~27%),晚幼型0.44~0.60(44%~60%),裸型0.08~0.30(8%~30%),变性0.02(2%)。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皮摩/升(pmol/L)
70~590皮摩/升
(1)增高:常见于肝实质损害、骨髓增生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全胃或胃部分切除术后。
皮摩/升(pmol/L)
70~590皮摩/升
(1)增高:常见于肝实质损害、骨髓增生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全胃或胃部分切除术后。
皮摩/升(pmol/L)
70~590皮摩/升
(1)减低:常见于未经治疗的维生素B12缺乏症、吸收障碍(如内因子缺乏、小肠病变等),利用障碍(如肝损害),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恶性肿瘤等)。
(2)增高:急性或慢性白血病、肝脏疾病、蛋白质营养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