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为Devic病,是视神经与脊髓的脱髓鞘疾病。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出现视神经炎症及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诊断。
(1)脑脊液(CSF)常规检测:压力正常;白细胞(WBC)数可增高,通常不超过100×106/升(L),主要为淋巴细胞(L)增高;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
(2)血清免疫球蛋白(Ig)测定:与多发性硬化(MS)同。
千帕(kPa)
成人,坐位压力为3.43~4.41千帕,侧卧位为0.69~1.37千帕,最高为1.76千帕。儿童,0.49~0.98千帕;新生儿, 0.37~0.78千帕。脑脊液由穿刺针滴出速度为每分钟少于60滴。
成人超过1.96千帕,提示颅内压增高。
个/升(个/L)
婴儿,(10~20)×106/升;儿童,(0~10)×106升;成人,(0~8)×106/升。
白细胞高于10×106/升(个/L)为病理指征。轻度增加,(13~30)×106/升,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脑水肿等;中度增加,(31~200)×106/升,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极度增加,(200~500)×106/升(最高可达1000×106/升),常见于化脓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毫克/升(mg/L)
免疫法:免疫球蛋白A(IgA),0~6毫克/升;免疫球蛋白G(IgG),10~40毫克/升;免疫球蛋白M(IgM),0~13毫克/升。
免疫球蛋白A(IgA)略有增高,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免疫球蛋白G(IgG)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明显增高,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
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0克/升,6个月~2岁5.0~12.0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080毫克/升,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700毫克/升,12~16岁500~3000毫克/升,成人710~3350毫克/升。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
(1)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
(1)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D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
(2)降低: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毫克/升(mg/L)
EIA法:成人为0.1~0.9毫克/升
(1)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E(IgE)骨髓瘤、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等。
(2)降低:某些进行性新生物、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某些无丙种球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