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简称甲旁减,是指甲状旁腺激素(PTH)合成或分泌不足,或血液循环中甲状旁腺激素没有生物活性,或甲状旁腺激素靶器官不敏感等,而使甲状旁腺激素功能障碍而起病。以手足抽搦或麻木感及低钙血症等为特点。心电图及脑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1)24小时尿钙、磷测定:24小时尿钙减少,低于0.5毫摩/24小时尿(正常为2.5~7.49毫摩/24h尿);24小时尿磷减少(正常为3~42毫摩/24h尿)。
(2)肾小管磷重吸收试验(TRP):正常值为84%~96%,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大于90%。
(3)磷廓清率测定:可降低,常低于6毫升/分(ml/min)。
(4)血钙(Ca)测定:下降,在钙磷平衡饮食下,血钙低于2毫摩/升(mmol/L)。
(5)血清无机磷测定:增加,超过1.9毫摩/升(mmol/L)。
(6)血清免疫活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测定:可下降。
(7)钙负荷(Howard)试验:可为阳性。
百分数(%)
约0.0001(0.01%),绝对数<300/109红细胞(RBC)
明显增多可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毫摩/24小时尿(mmol/24h尿)
成人,2.5~7.5毫摩/24小时尿;儿童,<0.2毫摩/公斤•24小时尿;婴儿,<1.0毫摩/公斤•24小时尿。
(1)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高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摄入过多,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肿瘤骨转移,肾小管酸中毒,骨质疏松症,结节病,肢端肥大症,摄入氯化铵、降钙素、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等药物。
(2)降低:见于妊娠晚期,低钙血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软骨病,肾病综合征,急性胰腺炎,慢性腹泻,黏液性水肿,尿毒症,摄人利尿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等。
见表1—5。
表1-5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
常用检查项目 | 参考值 |
pH | 4.6~8.0 |
比重(SG) | 1.015~1.025 |
尿蛋白(PR0) | 阴性 |
尿糖(GLU) | 阴性 |
尿酮体(KET) | 阴性 |
胆红素定性(BIL) | 阴性 |
亚硝酸盐(NIT) | 阴性 |
白细胞(LEU/wBc) | 阴性(<25个/μl] |
红细胞(RBC/ERY/BLD) | 阴性(<10个/μl] |
维生素C(Vit C) | 20~100mg/L |
毫摩/升(mmol/L)
甲基麝香草酚兰比色法:儿童2.5~3.0毫摩/升,成人2.1~2.8毫摩/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2.2±2.6)毫摩/升;邻甲酚酞络合剂直接比色法:2.18~2.78毫摩/升。
(1)增高: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髓炎、骨肿瘤、急性骨萎缩、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维生素D摄入过量等。
(2)降低: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维生素D缺乏症、低钙饮食及吸收不良。
毫摩/升(mmol/L)
磷钼酸直接比色法:儿童1.5~2.0毫摩/升,成人0.8~1.0毫摩/升
(1)增高: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骨髓瘤及骨折愈合期。
(2)降低: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代谢性酸中毒、佝偻病、软骨病、肾功能不全、长期腹泻、吸收不良。
当静脉滴入钙剂后,血磷明显增加,尿磷可减少20%以上,提示甲状旁腺功能正常。
如静脉滴钙后,血磷增高,尿磷减少不如正常人明显,提示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如滴钙后,血磷、尿磷不引起变化,甚至24小时后尿磷反而增高,提示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毫升/分(ml/min)
空腹,血浆为6.3~15.5毫升/分。
(1)升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2)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百分比(%)
84%~96%
(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肾小管磷重吸收率(TRP)为76%~83%。
(2)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者:肾小管磷重吸收率增高达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