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蛋白质和(或)热能的供给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所造成的一种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临床上,表现为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慢、成人体力下降、头晕、虚弱、脸色苍白、消瘦、眼睑及下肢水肿,甚至阴囊水肿、腹胀、心率慢、血压偏低、皮肤干燥脱屑、头发干枯,有时出现压疮,也可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男性阳痿、女性闭经、性欲减退等。
(1)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Hb)偏低,呈轻度至中度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正色素型贫血;白细胞(WBC)减少,淋巴细胞(L)减少。
(2)尿比重及酮体测定:尿比重偏低:进食差时,可出现尿酮体阳性。
(3)尿生化检测:尿肌酐(Cr)、尿素减少。
(4)血生化检测:血浆总蛋白、白蛋白(A)水平降低,血清氨基酸浓度下降,血糖偏低,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见表1—2。
表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分 凝血:2分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 英文缩写 | 正常参考值 | 计量单位 |
---|---|---|---|
红细胞计数 | RBC | 男4.0~5.5 | ×1012/L |
女3.5~5.0 | |||
红细胞比容 | HCT | **.40~0.54 | % |
女0.37~0.48 | |||
平均红细胞体积 | MCV | 84~100 | 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 27~31 | 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 320~360 | g/L |
血小板计数 | PLT | 100~300 | ×109/L |
血小板平均体积 | MPV | 6.8~13.5 | fl |
血小板压积 | PCT | **.108~0.272 | % |
女0.114~0.282 | % |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 | 15.5~18.0 | % |
红细胞分布宽度 | RDW | 0.109~0.157 | % |
白细胞计数 | WBC | 4.0~10.0 | ×109/L |
血红蛋白HGB | 男120~160 | g/L | |
女110~150 | g/L | ||
淋巴细胞一定值 | LYM# | ||
淋巴细胞百分比 | LYM | 20~40 | % |
嗜中性粒细胞一定值 | NEU# | ||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NEU | 50~70 | % |
单核细胞一定值 | M0N0# | ||
单核细胞百分比 |
24小时内最大范围为1.003~1.035;一般为1.015~1.025;晨尿常在1.020左右
(1)增高:常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失水及心功能不全。
(2)降低:常见于慢性肾炎后期及尿崩症。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1)定性:阴性。
(2)定量:β羟丁酸25毫克/24小时尿,乙酰乙酸9毫克/24小时尿,丙酮3毫克/24小时尿。
尿酮体异常,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等。
毫摩/24小时尿(mmol/24h尿)
成人,男性7.1~17.7毫摩/24小时尿,女性5.3~15.9毫摩/24小时尿;儿童,71~195微摩/24小时尿;婴儿,88~177微摩/24小时尿。
(1)增高: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
(2)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代偿期、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重度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肌肉萎缩性疾病等。
毫摩/24小时尿(mmol/24h尿)
250~600毫摩/24小时尿
(1)增高:可见于体内组织分解代谢增加时,如高热等。
(2)降低:可见于肾功能障碍、严重肝脏疾患等。
微克/升(μg/L)
男性15~200微克/升,女性12~150微克/升。
(1)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原发性血色病、含铁血黄素增多症、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等。
(2)下降: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症。
微摩/升(μmol/L)
(1)纳氏试剂显色法:5.9~35.2微摩/升。
(2)酚一次氯酸盐法:27.02~81.6微摩/升。
升高,见于肝昏迷前期、慢性活动期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超过117.8微摩/升,可发生肝性脑病。
克/升(g/L)
双缩脲法:早产儿,36~60克/升;新生儿,46~70克/升;1周,44~76克/升;7个月~1岁,51~73克/升;1~2岁,56~75克/升;成人,60~80克/升;60岁以上老年人,可降低约20克。
(1)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多发性骨髓瘤。
(2)降低:常见于营养及吸收障碍、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烧伤、失血等。
克/升(g/L)
BCG法:35~55克/升
(1)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所致血浆浓缩。
(2)降低:与总蛋白同(特别是肝肾疾病更为明显)。
毫摩/升(mmol/L)
脐带血,2.5~5.3毫摩/升;早产儿,1.1~3.3毫摩/升;儿童,3.5~5.6毫摩/升;成人,3.6~6.1毫摩/升。
(1)增高:病理性增高,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如糖尿病;高血糖激素分泌过多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颅内压增高时,如颅外伤、脑膜炎等;脱水时,也可见血糖相对增高。生理性或暂时性增高,餐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后,情绪紧张可有暂时性的血糖升高,但一般不应超过10毫摩/升。
(2)减低:病理性降低,见于胰岛β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肝病等。生理性或暂时性降低,见于剧烈运动后,严重饥饿时、妊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