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骨骼肌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多发性肌炎以肢体近端肌无力为特征;如合并特征性皮疹及皮肤水肿,称为皮肌炎。肌电图检查及皮肤肌肉活体组织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检查:可有轻度下降。
(2)血沉(ESR)测定:可增快。
(3)24小时尿肌酸测定:可高于正常值。
(4)蛋白电泳测定:α2-及γ-球蛋白(α2-及γ-G)值可升高。
(5)活化第三补体成分及活化第四补体成分测定:均可降低。
(6)血清抗多发性肌炎-1(PM-1)抗体及抗JO-1抗体测定:均可为阳性。
(7)血清酶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醛缩酶(ALD)等值均升高,尤以肌酸激酶最为敏感,可反映肌纤维损伤程度和病变活动性。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毫米/小时(mm/h)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见表1—2。
表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分 凝血:2分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 英文缩写 | 正常参考值 | 计量单位 |
---|---|---|---|
红细胞计数 | RBC | 男4.0~5.5 | ×1012/L |
女3.5~5.0 | |||
红细胞比容 | HCT | 男0.40~0.54 | % |
女0.37~0.48 | |||
平均红细胞体积 | MCV | 84~100 | 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 27~31 | 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 320~360 | g/L |
血小板计数 | PLT | 100~300 | ×109/L |
血小板平均体积 | MPV | 6.8~13.5 | fl |
血小板压积 | PCT | 男0.108~0.272 | % |
女0.114~0.282 | % |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 | 15.5~18.0 | % |
红细胞分布宽度 | RDW | 0.109~0.157 | % |
白细胞计数 | WBC | 4.0~10.0 | ×109/L |
血红蛋白HGB | 男120~160 | g/L | |
女110~150 | g/L | ||
淋巴细胞绝对值 | LYM# | ||
淋巴细胞百分比 | LYM | 20~40 | %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NEU# | ||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NEU | 50~70 | % |
单核细胞绝对值 | M0N0# | ||
单核细胞百分比 |
微摩/24小时尿(μmol/24h尿)
碱性苦味酸法(Jaffe):男性0~304微摩/24小时尿,女性0~608微摩/24小时尿,儿童0~456微摩/24小时尿。
(1)增高:见于先天性肌无力、多发性肌炎、脊髓灰质炎、肌球蛋白尿症、肌萎缩、皮肌炎、硬皮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感染、继发性肝癌、系统性红斑狼疮、骨折、肢端肥大症、急性白血病、发热等。
(2)减少:见于呆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百分比(%)
白蛋白(A)0.60~0.70(60%~70%);α1-球蛋白(α1-G)0.017~0.05(1.7%~5%);α2-球蛋白(α2-G)0.067~0.125(6.7%~12.5%);β-球蛋白(β-G)0.083~0.163(8.3%~16.3%);γ-球蛋白(γ-G)0.107~0.200(10.7%~20%)。
(1)增高:白蛋白(A)增高见于严重失水;α1-球蛋白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α2-球蛋白增高见于肝脓肿、肾病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营养不良;β-球蛋白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高脂血症、胆汁性肝硬化;γ-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感染、肝硬化、肿瘤、多发性骨髓瘤。
(2)减低:白蛋白(A)减低见于肝脏、肾脏疾病;α1-、α2-、β-球蛋白减低均见于肝病;γ-球蛋白减低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毫克/升(mg/L)
免疫散射比浊法:0.91~2.2毫克/升
增高,见于肾功能不全、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珠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炎症活动期、脏器移植排斥反应、恶性肿瘤、多发性肌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肉瘤等。
毫克/升(mg/L)
免疫散射比浊法:1500~3500毫克/升。
(1)增高:见于炎症、慢性肝炎活动期、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病、糖尿病、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
(2)降低:见于重症肝炎、恶性肿瘤晚期及进行期、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骨髓瘤等。
单位/升(U/L)
1.3~8.2单位/升
增高:①进行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血清醛缩酶活性最高,可达正常上限的10~50倍。晚期,肌细胞合成此酶的能力受损时,血清醛缩酶活性也可低于正常,故有一定的判断预后的意义。急性肌肉坏死时,血清醛缩酶活性也显著增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上肢一肩胛型肌营养不良时,血清醛缩酶仅轻度升高。②心肌梗死时,醛缩酶总活性可达对照值的5~8倍,多在发病后24~50小时出现峰值,4~6天降至正常。③急性肝炎,醛缩酶总活性可达正常的7~20倍,多在发病后15~20天恢复正常。黄疽型病毒性肝炎时,其升高的阳性率为89.7%,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为78.2%。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时,醛缩酶活性略有升高。④使用可的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可促使血清醛缩酶活性显著升高。
单位/升(U/L)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LDH-P速率质<400单位/升(U/L),LDH-L速率法114~240单位/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酸纤维素膜法:LDH10.24~0.34,LDH20.35~0.44,LDH30.19~0.27,LDH40~0.05,LDH50~0.02。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18小时乳酸脱氢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高峰,持续4~16天恢复正常,平均10天,峰值可高达正常水平的10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如LDH1>LDH2,则表示有心肌梗死。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检测,对某些心电图诊断作用不大,而对发病后较迟就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还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乳酸脱氢酶也可增高。
单位/升(U/L)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克/升(g/L)
速率散射法:为0.85~1.93克/升
(1)增高: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
(2)降低:肾小球肾炎、活动性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等。
克/升(g/L)
速率散射法:为0.12~0.36克/升。
(1)增高:见于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死、肝癌、关节炎等。
(2)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胰腺癌晚期等。
微克/升(μg/L)
血清RIA法:低于10微克/升
前列腺癌未经治疗,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值升高者约有90%;对化疗反应良好的前列腺癌病人,血清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浓度无升高现象;少部分前列腺增生者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也有增高现象。小细胞肺癌病人早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者少,晚期增高者多;有转移灶者,随转移灶数目增多,肌酸激酶同工酶增高量也越多;治疗有效者,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值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