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硬皮病

硬皮病(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硬皮病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以皮肤进行性水肿、硬化,最后萎缩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累及多脏器。本病可分为局限和系统性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两型,后者又可分为肢端型和弥漫型硬皮病两种类型,它们可表现为皮肤损害、雷诺现象(RP)、系统损害、CREST综合征、重叠综合征等,其表现症状可不同。

  (1)血沉(ESR)测定:增快,显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2)血激素类测定:血皮质醇和脑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可降低,尿17-酮类固醇、17-羟皮质类固醇也可降低。

  (3)免疫学检测:①抗Scl-70抗体测定:近40%的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可为阳性,但在弥漫型硬皮病中可达75%阳性,故抗Scl-70抗体测定对弥漫型硬皮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②抗着丝点抗体测定:约80%以上的CREST综合征和不到10%的弥漫型硬皮病患者该抗体为阳性,约25%的原发性RP为阳性,故抗着丝点抗体对CREST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③抗核仁抗体测定:在用间接免疫荧光抗核抗体(IFANA)测定中,许多结缔组织病都可出现一定的阳性率,但在系统性硬皮病中出现阳性率最高,其阳性率在20%1:2以上,同时伴抗Scl-70抗体阳性。④抗线粒体抗体测定:约25%的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此抗体为阳性,其中CREST综合征约占79%。⑤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等测定:约20%以上的本病患者中可测到RNP,可在半数以上患者中可测到抗内皮细胞抗体,多为免疫球蛋白M(IgM)型,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为免疫球蛋白G(IgG)型。⑥RF等测定:约有50%的本病患者RF为阳性,但滴度比类风湿性关节炎低得多。还有,在疾病初期,免疫球蛋白(Ig)、冷球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等也可升高或为阳性。

  (4)毛细血管镜等检测:甲皱襞毛细血管镜检测,大多数患者的视野模糊、水肿、血管袢数目显著减少、血管支明显扩张和弯曲、血流迟缓、有出血。患者的正常和受累皮肤,在感觉时值的测定中,感觉时间均延长,是正常人的5~9倍。

  (5)组织病理学检查:早期,真皮间质内水肿,胶原纤维分离,上层小血管周围有轻度淋巴细胞浸润,随后,真皮和皮下组织胶原纤维增生、增厚、胶原肿胀、透明性变和均质化;血管周围和胶原纤维间质内有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以后逐渐减少,弹性纤维破坏,基质增加;血管壁水肿、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阻塞。最后,表皮及附属器萎缩,皮脂腺萎缩,汗腺减少,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钙盐沉着。内脏组织病理变化,为间质及血管壁的胶原纤维增生、增厚及硬化。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临床意义】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尿17-酮类固醇(17-KS)(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24小时尿(μmol/24h尿)

【正常值】

2岁前,≤3.5微摩/24小时尿;2~6岁,≤7.0微摩/24小时尿;6~10岁,3.5~14.0微摩/24小时尿;14~16岁,17~42微摩/24小时尿;成人男性,23~76微摩/24小时尿;60岁以上男性,可低至3微摩/24小时尿;成人女性,21~52微摩/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1)增高: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肾上腺性变态综合征、肢端肥大症、男性睾丸间质细胞瘤,女子多毛症时也可增高。

(2)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男性性功能减退、营养不良、贫血、感染、神经性厌食、结核、肝病、糖尿病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纳克/升(ng/L)

【正常值】

放射受体法:晨55(10~80)纳克/升,晚35纳克/升。

【临床意义】

(1)升高:见于原发性艾迪生病、肾上腺性变态综合征、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癌、肾上腺瘤等。

(2)降低:见于席汉综合征等。


皮质醇(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纳摩/升(nmol/L)

【正常值】

RIA法:一日24小时内变化较大,上午8~9时为210~342纳摩/升,下午3~4时为77~181纳摩/升,午夜0时为64~130纳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库欣综合征、胰腺炎、妊娠中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病、哮喘危象、男子女性化等。

(2)降低:见于艾迪生病、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切除术后等。


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24小时尿(μmol/24h尿)

【正常值】

男性21.0~34.6微摩/24小时尿,女性19.4~28.6微摩/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与血浆皮质醇同。

(1)增高:见于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库欣综合征、胰腺炎、妊娠中毒症、女子男性化等。

(2)降低: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艾迪生病、垂体功能减退症。


冷球蛋白(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血清为阴性

【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阳性,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各种淋巴瘤、自身免疫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血清抗补体法:为阴性;PEG沉淀比浊法:血清浊度值等于或小于8.3。

【临床意义】

阳性或比正常值增高,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风、登革热、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抗核糖核蛋白抗体(Anti-RN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酶联免疫法:阴性

【临床意义】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核糖核蛋白抗体(Anti-RNP)阳性率大于95%,并出现高滴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阳性率为40%左右,其他结缔组织病阳性率较低。


抗线粒体抗体(AM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免疫荧光法:≤1:5(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肝炎活动期,阳性率可达90%以上;肝硬化阳性率为30%左右。


类风湿因子(RF)(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致敏胶乳凝集试验:为阴性;间接血凝试验:小于1:4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N小于2.1。

【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类风湿性关节炎为52%~92%(多在70%左右),恶性贫血、皮肌炎及硬皮病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为75%,慢性肝炎为60%。正常人阳性率为2%~5%,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F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新出血点在10个以下。

【临床意义】

新出血点超过10个,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又称束臂试验)阳性,提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维生素C缺乏、维生素P缺乏等。


抗着丝点抗体(Anti-AC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硬皮病患者的血清中,阳性率为30%~70%。


抗硬皮病-70抗体(Anti-SCL-70抗体)(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系统性硬化症(PSS),抗硬皮病-70抗体(Anti-SCL-70抗体)阳性率为58.9%,特异性高达100%。


抗核仁抗体(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系统性硬化症(PSS)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