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又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其特征为受累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形成。CSS的典型病程分三期,即前驱期、血管炎期和血管炎后期,患者多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

  (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测定:绝大多数CSS患者,在急性期时,ANCA为阳性,主要是核周型ANCA(pANCA)阳性,在疾病缓解期或经治疗有效后ANCA消失。

  (2)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测定:在CSS血管炎期升高,为CSS的特征之一;随着病情的缓解而IgE下降,血管炎反复发作时可持续升高。

  (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测定:E增多是CSS的特征之一,可出现于病程的任何阶段。CSS的E计数均在1.5×109/升以上,甚至有>5×109/升的,E占外周白细胞(WBC)总数的10%~50%,比过敏性哮喘高(很少超过0.8×109/升),但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低(可高达100×109/升)。血管炎期有无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相关。CSS病情缓解期,或治疗后病情好转后,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并恢复正常。

  (4)血沉(ESR)测定:CSS血管炎急性发作时,ESR可呈中度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5)血、尿常规检查:多数CSS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可见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可伴尿中白细胞或多种细胞管型。

  (6)血蛋白等测定:γ及α球蛋白、C反应蛋白,均可升高;类风湿因子(RF)低滴度阳性,补体可降低。

  (7)组织病理学检查:动脉壁内有纤维蛋白沉积或坏死,以及由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内有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还有血管外肉芽肿形成。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50~300)×108/升

【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分类(DC)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临床意义】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2

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            凝血:2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______日报告日期______日检验者: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参考值

计量单位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0~5.5

×1012/L

   

女3.5~5.0

 

红细胞比容

HCT

男0.40~0.54

%

   

女0.37~0.48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84~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27~31

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

g/L

血小板计数

PLT

100~300

×109/L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6.8~13.5

fl

血小板压积

PCT

男0.108~0.272

%

   

女0.114~0.282

%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15.5~18.0

%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0.109~0.157

%

白细胞计数

WBC

4.0~10.0

×109/L

血红蛋白HGB

 

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淋巴细胞绝对值

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

20~40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EU#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

50~70

%

单核细胞绝对值

M0N0#

   

单核细胞百分比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1个/高倍视野(个/HP)

【正常值】

(1)白细胞:玻片法,平均0~5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0~12个/微升尿。

(2)红细胞:玻片法,平均0~2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男0~12个/微升尿,女0~26个/微升尿。

(3)上皮细胞:0~少量/高倍视野,其中大圆上皮细胞偶见,小圆上皮细胞及尾样上皮细胞不易找到。

(4)管型:①透明管型平均为0~1个/高倍视野,健康人剧烈运动后可见少量增加。②粗颗粒管型无,正常人在运动后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③细胞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蜡样管型、宽大管型(过去称肾衰竭管型)无,脂肪管型少见。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偶见;草酸钙结晶,为尿液正常成分;磺胺药物结晶、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无;胱氨酸结晶,极微。②碱性尿液中。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加(脓尿):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2)红细胞增加:超过10个/高倍视野(为血尿)或肉眼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泌尿道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3)上皮细胞增加:尿液中出现大量或片状脱落的上皮细胞,并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常见于尿道炎;尿中出现较多的大圆上皮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尿中出现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尿中尾样上皮细胞增加,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或膀胱颈部炎症时。

(4)管型:尿中出现管型,可提示肾实质性损害。①透明管型增加。高热、心力衰竭者,可少量增加。大量出现,特别是出现复合性透明管型,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药物中毒等肾实质病变;出现复合性透明红细胞管型,为肾脏出血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白细胞管型,为肾脏炎症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②颗粒管型。发热或脱水时,尿中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尿中可出现大量细胞颗粒管型。尿中出现粗颗粒管型,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等引起的肾小管损害。③细胞管型。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中毒症、药物及重金属盐中毒等;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中出现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尿中出现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等;宽大管型从尿中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等。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的结晶。痛风时,尿酸结晶增加;尿中出现尿酸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提示有膀胱结石或肾结石的可能。尿中草酸钙结晶增多,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及尿中有红细胞,应考虑结石的可能。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尿中出现大量磺胺药物结晶并伴有红细胞,则有发生泌尿道结石或导致尿闭的可能。尿中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严重的肝病、急性肝萎缩、肝硬化及肺癌等恶性肿瘤。胆红素结晶增加,常见于黄疸、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癌、肝硬化及磷中毒等。胱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出现胆固醇结石,多见于肾淀粉样变性、乳糜尿、尿路感染、肾炎、泌尿系肿瘤等。②碱性尿液中的结晶。尿中磷酸钙结晶大量出现,常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肾盂肾炎等。出现尿酸铵结晶,表示膀胱有细菌感染。


尿蛋白(PR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尿α1-微球蛋白(α1-M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12毫克/升

【临床意义】

尿中α1-微球蛋白>20毫克/升时即为不正常,明显增加见于上尿路感染、肾性蛋白尿及血尿。尿液中α1-微球蛋白排出量较少受肾外因素的影响,并在各种pH的尿液中稳定性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加上尿中α1-微球蛋白的浓度也远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使尿液α1-微球蛋白的精确度大为提高,有取代β2-微球蛋白检测的趋势。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4

1-4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尿)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蛋白: ++  :阴性

诊断——                                   沉淀镜检

标本——                                   红细胞01/HP    上皮细胞0/HP

目的——                                   白细胞02/HP    透明管型02/HP

     脓细胞0       颗粒管型01/H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液丝0       管型

送检日期                             其他磺胺结晶++

送检医师              

收到日期_________          报告日期______    检验者:

---------------------------------------------------------------------     


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5

1-5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

 

常用检查项目

参考值

pH

4.68.0

比重(SG)

1.0151.025

尿蛋白(PR0)

阴性

尿糖(GLU)

阴性

尿酮体(KET)

阴性

胆红素定性(BIL)

阴性

亚硝酸盐(NIT)

阴性

白细胞(LEU/wBc)

阴性(<25/μl]

红细胞(RBC/ERY/BLD)

阴性(<10/μl]

维生素C(Vit C)

20100mg/L

 


血清C-反应蛋白(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沉淀法:阴性;环状免疫单向扩散法:小于10毫克/升。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急性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活动期、感染及淋巴瘤、乳腺癌等。


免疫球蛋白E(IgE)(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EIA法:成人为0.1~0.9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E(IgE)骨髓瘤、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等。

(2)降低:某些进行性新生物、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某些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NCA是系统性坏死性脉管炎的标志性抗体。阳性,见于韦格那麦芽肿、镜下多动脉炎、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因子(RF)(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致敏胶乳凝集试验:为阴性;间接血凝试验:小于1:4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N小于2.1。

【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类风湿性关节炎为52%~92%(多在70%左右),恶性贫血、皮肌炎及硬皮病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为75%,慢性肝炎为60%。正常人阳性率为2%~5%,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