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桥本甲状腺炎,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发展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趋势。该病多见于中年妇女,起病缓慢,以颈部甲状腺肿大为突出表现,甲状腺质地较硬、无疼痛;随着疾病的发展,病人会逐渐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
(1)甲状腺自身抗体测定:如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球蛋白抗体测定,可明显增加。
(2)过氧化物酶抗体测定:95%可为阳性。
(3)甲状腺功能测定:本病早期,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可在正常范围;本病后期,病人T3、T4均可降低,而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
(4)过氯酸盐排泌试验:可为阳性。
(5)甲状腺穿刺活检:镜下可见淋巴细胞(L)、浆细胞浸润。
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0,早幼型0~0.05(0~5%),中幼型0.10~0.27(10%~27%),晚幼型0.44~0.60(44%~60%),裸型0.08~0.30(8%~30%),变性0.02(2%)。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粒细胞系统 | 正常范围(%) | 平均值(%) | |
嗜中性 | 原始粒细胞 | 0~l.8 | 0.64 |
早幼粒细胞 | 0.4~3.9 | 1.57 | |
中幼粒细胞 | 2.2~12.2 | 6.49 | |
晚幼粒细胞 | 3.5~13.2 | 7.9 | |
杆状核粒细胞 | 16.4~32.1 | 23.72 | |
分叶核粒细胞 | 4.2~21.2 | 9.44 | |
嗜酸性 | 中幼粒细胞 | 0~1.4 | 0.38 |
晚幼粒细胞 | 0~1.8 | 0.49 | |
杆状核粒细胞 | 0.2~3.9 | 1.25 | |
分叶核粒细胞 | 0~4.2 | 0.86 | |
嗜碱性 | 中幼粒细胞 | 0~0.2 | 0.02 |
晚幼粒细胞 | 0~0.3 | 0.06 | |
杆状核粒细胞 | 0~0.4 | 0.10 | |
分叶核粒细胞 | 0~0.2 | 0.30 |
(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2)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常见于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
(3)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细菌、螺旋体、原虫),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痛风),药物或毒物(如汞、注射异种蛋白),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慢性粒细胞增多症。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等),某些白血病(如慢粒、霍奇金病等)。
(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等。
(6)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各种化学、物理因素所致,以及严重病毒感染。
阴性
阳性,败血症或菌血症时,可培养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伤寒病时,骨髓培养阳性率高。
毫国际单位/升(mIU/L)
RIA法:脐带3~12毫国际单位/升,儿童(4.5±3.6)毫国际单位/升,成人2~10毫国际单位/升,60岁以上男性2.0~7.3毫国际单位/升,60岁以上女性2.0~16.8毫国际单位/升。
(1)升高:常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地方性缺碘性或高碘性甲状腺肿、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2)降低: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纳摩/升(nmol/L)
RIA法:新生儿129~271纳摩/升,儿童(1~10岁)83~194纳摩/升,成人65~155纳摩/升,男性老年人65~129纳摩/升,女性老年人71~135纳摩/升。
血清甲状腺素(T4)是体内主要的甲状腺激素,新生儿血中浓度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甲状腺素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血清甲状腺素往往降低。
纳摩/升(nmol/L)
RIA法:新生儿1.2~4.0纳摩/升,儿童(1~10岁)1.4~4.0纳摩/升,成人1.8~2.9纳摩/升,男性老年人1.6~2.1纳摩/升,女性老年人1.7~3.2纳摩/升。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是体内生物活性最高的甲状腺激素,血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在人出生后3日~6周达最高峰,5岁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是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灵敏指标: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高于正常值4倍,而甲状腺素仅为2倍;甲状腺功能亢进复发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升高早于甲状腺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不降低,甚至可代偿性增高。严重肝病、禁食、高热病人,可出现“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
间接免疫荧光法:小于1:10为阴性;滴金法: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阴性。
血清ATGA是诊断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个特异性指标,80%~90%的慢性甲状腺炎病人及60%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此值可呈强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一过性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此情况的发生,与ATGA密切相关。ATGA可作为甲状腺肿块鉴别诊断的指标,其阳性一般考虑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而非甲状腺肿块。正常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ATGA阳性检出率增加,40岁以上可达18%,这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早期反应。ATGA阳性,还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某些肝脏病、各种胶原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等。
间接免疫荧光法:<1:10为阴性;滴金法:为阴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为阴性。
阳性,主要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某些病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阴性,但ATP0阳性,因而两种抗体同时检测,可提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检出率,并可作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