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常见于20~50岁妇女的水、钠代谢紊乱综合征。水肿呈周期性,往往伴有肥胖,故又称“周期性水肿”、“水潴留性肥胖症”。水肿可因体位、环境、情绪的改变而加重或减轻。临床上可出现水肿、肥胖、月经延期、口渴多饮少尿、胃肠功能紊乱、心悸、胸闷气促及神经精神症状等。
(1)血、尿常规及血浆蛋白检测:血、尿常规正常,可排除心、肝、肾等病变;血浆蛋白正常,可排除低蛋白血症。
(2)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垂体前叶功能检查:均为正常,可排除有关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3)口服葡萄糖耐量及同步胰岛素试验:正常,可排除糖尿病或高胰岛素血症。
(4)立、卧位水试验:正常人卧位时尿量≥1000毫升(ml),立位时尿量>800毫升。本病患者卧位时尿量与正常人相似,但可能有排尿的延迟改变,即患者卧位初期尿量较少,2~3小时后尿量增加;患者站立位时,尿量≥800毫升为轻度,500~800毫升为中度,<500毫升为重度。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毫米/小时(mm/h)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个/升(个/L)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见表1—2。
表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分 凝血:2分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 英文缩写 | 正常参考值 | 计量单位 |
---|---|---|---|
红细胞计数 | RBC | 男4.0~5.5 | ×1012/L |
女3.5~5.0 | |||
红细胞比容 | HCT | 男0.40~0.54 | % |
女0.37~0.48 | |||
平均红细胞体积 | MCV | 84~100 | 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 27~31 | 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 320~360 | g/L |
血小板计数 | PLT | 100~300 | ×109/L |
血小板平均体积 | MPV | 6.8~13.5 | fl |
血小板压积 | PCT | 男0.108~0.272 | % |
女0.114~0.282 | % |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 | 15.5~18.0 | % |
红细胞分布宽度 | RDW | 0.109~0.157 | % |
白细胞计数 | WBC | 4.0~10.0 | ×109/L |
血红蛋白HGB | 男120~160 | g/L | |
女110~150 | g/L | ||
淋巴细胞绝对值 | LYM# | ||
淋巴细胞百分比 | LYM | 20~40 | %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NEU# | ||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NEU | 50~70 | % |
单核细胞绝对值 | M0N0# | ||
单核细胞百分比 |
正常人新排出尿液多透明、淡黄色或黄色
(1)乳白色(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腹腔肿瘤、结核压迫肾周围淋巴管等。
(2)淡红色或棕红色(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毫升,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如结核、结石及炎症等),也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
(3)清晰红茶色、酱油色、葡萄酒色(血红蛋白尿):镜检无红细胞者,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蚕豆病、恶性疟疾等。
(4)浓茶色(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药物影响,如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等。
(5)蓝绿色:常见于尿布变蓝综合征,药物影响,如亚甲蓝(美蓝)、氨苯蝶啶等。
(6)深黑色:常见于黑尿热(奎宁等引起的溶血反应)、中毒(对苯二酚等)、黑色素原尿症等。
毫摩/升(mmol/L)
成人一般为600~1000毫摩/升,平均800毫摩/升;最大范围为40~1400毫摩/升
(1)升高:见于糖尿病等。
(2)降低:见于尿崩症、阻塞性肾病、尿酸性肾病等。
24小时内最大范围为1.003~1.035;一般为1.015~1.025;晨尿常在1.020左右
(1)增高:常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失水及心功能不全。
(2)降低:常见于慢性肾炎后期及尿崩症。
1个/高倍视野(个/HP)
(1)白细胞:玻片法,平均0~5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0~12个/微升尿。
(2)红细胞:玻片法,平均0~2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男0~12个/微升尿,女0~26个/微升尿。
(3)上皮细胞:0~少量/高倍视野,其中大圆上皮细胞偶见,小圆上皮细胞及尾样上皮细胞不易找到。
(4)管型:①透明管型平均为0~1个/高倍视野,健康人剧烈运动后可见少量增加。②粗颗粒管型无,正常人在运动后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③细胞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蜡样管型、宽大管型(过去称肾衰竭管型)无,脂肪管型少见。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偶见;草酸钙结晶,为尿液正常成分;磺胺药物结晶、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无;胱氨酸结晶,极微。②碱性尿液中。
(1)白细胞增加(脓尿):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2)红细胞增加:超过10个/高倍视野(为血尿)或肉眼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泌尿道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3)上皮细胞增加:尿液中出现大量或片状脱落的上皮细胞,并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常见于尿道炎;尿中出现较多的大圆上皮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尿中出现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尿中尾样上皮细胞增加,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或膀胱颈部炎症时。
(4)管型:尿中出现管型,可提示肾实质性损害。①透明管型增加。高热、心力衰竭者,可少量增加。大量出现,特别是出现复合性透明管型,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药物中毒等肾实质病变;出现复合性透明红细胞管型,为肾脏出血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白细胞管型,为肾脏炎症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②颗粒管型。发热或脱水时,尿中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尿中可出现大量细胞颗粒管型。尿中出现粗颗粒管型,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等引起的肾小管损害。③细胞管型。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中毒症、药物及重金属盐中毒等;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中出现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尿中出现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等;宽大管型从尿中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等。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的结晶。痛风时,尿酸结晶增加;尿中出现尿酸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提示有膀胱结石或肾结石的可能。尿中草酸钙结晶增多,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及尿中有红细胞,应考虑结石的可能。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尿中出现大量磺胺药物结晶并伴有红细胞,则有发生泌尿道结石或导致尿闭的可能。尿中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严重的肝病、急性肝萎缩、肝硬化及肺癌等恶性肿瘤。胆红素结晶增加,常见于黄疸、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癌、肝硬化及磷中毒等。胱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出现胆固醇结石,多见于肾淀粉样变性、乳糜尿、尿路感染、肾炎、泌尿系肿瘤等。②碱性尿液中的结晶。尿中磷酸钙结晶大量出现,常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肾盂肾炎等。出现尿酸铵结晶,表示膀胱有细菌感染。
微摩/24小时(gmol/24h)尿
(1)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尿1:20稀释后为阴性。
(2)定量:1.69~6.76微摩/24小时尿(旧制单位:1~4mg/24h)尿。
(1)增多:常见于溶血性黄疸、肝实质病变及心力衰竭等。
(2)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或肝细胞性黄疸极期。
毫摩/升(mmol/L)
(1)定性:阴性。
(2)定量:成人0.56~5.0毫摩/24小时尿,儿童<0.28毫摩/24小时尿,新生儿<1.11毫摩/24小时尿。
(1)血糖过高性尿糖: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嗜铬细胞瘤、肝功能不全、胰腺癌、胰腺炎等。
(2)肾性尿糖:常见于肾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家族性糖尿病等。
(3)暂时性尿糖: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剧痛、妊娠性尿糖、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育不全出现的新生儿尿糖等。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1)定性:阴性。
(2)定量:β羟丁酸25毫克/24小时尿,乙酰乙酸9毫克/24小时尿,丙酮3毫克/24小时尿。
尿酮体异常,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等。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见.表1—4。
表1-4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尿)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蛋白: ++ 糖:阴性
诊断—— 沉淀镜检
标本—— 红细胞0~1/HP 上皮细胞0/HP
目的—— 白细胞0~2/HP 透明管型0~2/HP
脓细胞0 颗粒管型0~1/H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液丝0 管型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磺胺结晶++
送检医师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 检验者:
---------------------------------------------------------------------
见表1—5。
表1-5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
常用检查项目 | 参考值 |
pH | 4.6~8.0 |
比重(SG) | 1.015~1.025 |
尿蛋白(PR0) | 阴性 |
尿糖(GLU) | 阴性 |
尿酮体(KET) | 阴性 |
胆红素定性(BIL) | 阴性 |
亚硝酸盐(NIT) | 阴性 |
白细胞(LEU/wBc) | 阴性(<25个/μl] |
红细胞(RBC/ERY/BLD) | 阴性(<10个/μl] |
维生素C(Vit C) | 20~100mg/L |
克/升(g/L)
双缩脲法:早产儿,36~60克/升;新生儿,46~70克/升;1周,44~76克/升;7个月~1岁,51~73克/升;1~2岁,56~75克/升;成人,60~80克/升;60岁以上老年人,可降低约20克。
(1)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多发性骨髓瘤。
(2)降低:常见于营养及吸收障碍、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烧伤、失血等。
毫摩/升(mmol/L)
脐带血,2.5~5.3毫摩/升;早产儿,1.1~3.3毫摩/升;儿童,3.5~5.6毫摩/升;成人,3.6~6.1毫摩/升。
(1)增高:病理性增高,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如糖尿病;高血糖激素分泌过多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垂体前叶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颅内压增高时,如颅外伤、脑膜炎等;脱水时,也可见血糖相对增高。生理性或暂时性增高,餐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后,情绪紧张可有暂时性的血糖升高,但一般不应超过10毫摩/升。
(2)减低:病理性降低,见于胰岛β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严重肝病等。生理性或暂时性降低,见于剧烈运动后,严重饥饿时、妊娠等。
毫国际单位/升(mIU/L)
RIA法:脐带3~12毫国际单位/升,儿童(4.5±3.6)毫国际单位/升,成人2~10毫国际单位/升,60岁以上男性2.0~7.3毫国际单位/升,60岁以上女性2.0~16.8毫国际单位/升。
(1)升高:常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地方性缺碘性或高碘性甲状腺肿、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2)降低: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纳克/升(ng/L)
放射受体法:晨55(10~80)纳克/升,晚35纳克/升。
(1)升高:见于原发性艾迪生病、肾上腺性变态综合征、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癌、肾上腺瘤等。
(2)降低:见于席汉综合征等。
单位/升(IU/L)
RIA法:男性,1~8国际单位/升;女性,卵泡期1~12国际单位/升,排卵期16~104国际单位/升,黄体期1~12国际单位/升,绝经期16~66国际单位/升。
在垂体性闭经时,血中促黄体生成激素增高;在下丘脑性闭经时,血中促黄体生成激素则降低。
微克/升(μg/L)
RIA法:男性,小于20微克/升;女性,卵泡期小于23微克/升,黄体期5~40微克/升,妊娠头3个月小于80微克/升,妊娠中期3个月小于160微克/升,妊娠末期3个月小于400微克/升。
(1)生理性增高:常见于活动过度、应激状态、吸吮、产后、新生儿期、妊娠、月经周期、哺乳期等。
(2)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垂体性肿瘤、下丘脑紊乱、肉瘤、脑膜炎、闭经溢乳综合征等。
(3)病理性减少:因乳腺癌切除垂体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