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起源于腺垂体和垂体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以肿瘤细胞分泌过多的激素和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局部症状为其临床特征。X线检查、CT和MRI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激素测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高,相应靶腺激素皮质醇也可增高。
(2)生长激素瘤激素测定:生长激素(GH)增高。
(3)泌乳腺素瘤激素测定:泌乳素(PRL)增高。
(4)促甲状腺素瘤激素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同时伴有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升高。
(5)垂体激素测定:垂体激素兴奋试验和遏制试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在疾病晚期,出现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垂体前叶各种激素水平均下降。
毫国际单位/升(mIU/L)
RIA法:脐带3~12毫国际单位/升,儿童(4.5±3.6)毫国际单位/升,成人2~10毫国际单位/升,60岁以上男性2.0~7.3毫国际单位/升,60岁以上女性2.0~16.8毫国际单位/升。
(1)升高:常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地方性缺碘性或高碘性甲状腺肿、单纯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2)降低: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纳克/升(ng/L)
放射受体法:晨55(10~80)纳克/升,晚35纳克/升。
(1)升高:见于原发性艾迪生病、肾上腺性变态综合征、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癌、肾上腺瘤等。
(2)降低:见于席汉综合征等。
微克/升(μg/L)
RIA法:男性,小于20微克/升;女性,卵泡期小于23微克/升,黄体期5~40微克/升,妊娠头3个月小于80微克/升,妊娠中期3个月小于160微克/升,妊娠末期3个月小于400微克/升。
(1)生理性增高:常见于活动过度、应激状态、吸吮、产后、新生儿期、妊娠、月经周期、哺乳期等。
(2)病理性增高:常见于垂体性肿瘤、下丘脑紊乱、肉瘤、脑膜炎、闭经溢乳综合征等。
(3)病理性减少:因乳腺癌切除垂体后。
微克/升(μg/L)
RIA法:脐带10~50微克/升,新生儿15~40微克/升,儿童低于20微克/升,成年男性低于2微克/升,成年女性低于10微克/升。
(1)生理性升高:常见于活动、睡眠、蛋白餐后、使用胰岛素及L-多巴等。
(2)生理性降低:常见于休息、肥胖、使用皮质激素过量。
(3)病理性增高:常见于急性烧伤、外科手术、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溴隐亭治疗失败、低血糖。
(4)病理性降低:常见于全垂体功能低下、垂体性侏儒。
纳摩/升(nmol/L)
RIA法:新生儿129~271纳摩/升,儿童(1~10岁)83~194纳摩/升,成人65~155纳摩/升,男性老年人65~129纳摩/升,女性老年人71~135纳摩/升。
血清甲状腺素(T4)是体内主要的甲状腺激素,新生儿血中浓度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清甲状腺素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血清甲状腺素往往降低。
纳摩/升(nmol/L)
RIA法:新生儿1.2~4.0纳摩/升,儿童(1~10岁)1.4~4.0纳摩/升,成人1.8~2.9纳摩/升,男性老年人1.6~2.1纳摩/升,女性老年人1.7~3.2纳摩/升。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是体内生物活性最高的甲状腺激素,血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在人出生后3日~6周达最高峰,5岁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是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灵敏指标: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高于正常值4倍,而甲状腺素仅为2倍;甲状腺功能亢进复发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升高早于甲状腺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不降低,甚至可代偿性增高。严重肝病、禁食、高热病人,可出现“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