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由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病多急骤,初期症状如流感,症状一度减轻后可又出现头痛、发热、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等;最初3天病势较重,以后迅速好转并痊愈。

  (1)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WBC)总数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常有异形淋巴细胞出现;后期,WBC正常。

  (2)脑脊液(CSF)检查:外观正常;压力正常或稍有上升;细胞数达500×106/升(/L),以淋巴细胞为主(80%~95%);糖正常或稍增高;氯化物正常。

  (3)免疫学测定: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抗体,病程中如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以确诊。免疫荧光试验,在第一周即呈阳性,有利于早期诊断。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脑脊液颜色(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红色,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穿刺损伤等;黄色,脑肿瘤、脑血栓、陈旧性出血等;乳白色,各种化脓性脑膜炎;微绿色,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及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透明度(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混浊,常见于脑脓肿、脊髓灰质炎、乙型脑炎、病毒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静置后呈毛玻璃样改变,是结核性脑膜炎的特征性改变。


脑脊液比重(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1)成人:脑室液为1.002~1.004,脑池液为1.004~1.008,腰椎液为1.006~1.008。

(2)小儿:为1.005~l.009 。

【临床意义】

(1)升高:见于脑膜炎、尿毒症、糖尿病。

(2)降低:少见。


脑脊液红细胞(RBC)计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不含红细胞

【临床意义】

脑脊液含红细胞,可能为病理改变所致。


脑脊液白细胞(WBC)计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婴儿,(10~20)×106/升;儿童,(0~10)×106升;成人,(0~8)×106/升。

【临床意义】

白细胞高于10×106/升(个/L)为病理指征。轻度增加,(13~30)×106/升,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脑水肿等;中度增加,(31~200)×106/升,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极度增加,(200~500)×106/升(最高可达1000×106/升),常见于化脓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8

1-8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分类

新生儿(%)

成人(%)

嗜酸性粒细胞

罕见

罕见

嗜中性粒细胞

3±5

2±5

淋巴细胞

20±18

62±34

软膜蛛网膜间皮细胞、单核细胞

72±22

36±20

组织细胞

5±4

罕见

室管壁细胞

罕见

罕见

 


病理组织学的免疫荧光检查(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检查方法】直接法:检查病变组织或细胞中特异丙种球蛋白的出现、分布及消退情况。

【临床意义】

基底膜荧光:基底膜显示颗粒状或块状崎岖不平的、以免疫球蛋白G(IgG)为主的荧光染色,可诊断为红斑狼疮;基底膜显示管状或线状荧光,而以免疫球蛋白G为主者,为类天疱疮;真皮的乳头体内显示以免疫球蛋白A(IgA)为主的颗粒状荧光,为疱疹样皮炎。细胞间荧光:天疱疮可显示细胞间质荧光染色。血管荧光:多种脉管炎,可显示管壁或管周荧光染色。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