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肾动脉狭窄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系各种原因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其分支狭窄致血流减少的肾脏疾病。临床上以高血压为主要特征,如由高血压病引起,病程短、进展快或高血压突然恶化;如由大动脉炎引起,多见于年轻女性;如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多见于老年人;大多数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高,可>26.5/15.96千帕(kPa)[200/120毫米汞柱(mmHg)],以舒张压增高更为明显。腹部X线平片、B超、快速连续性泌尿系造影、动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放射性核素肾图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1)尿蛋白测定:可出现微量或轻度蛋白尿,肾动脉完全闭塞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中蛋白可>O.5克(g)。

  (2)血红细胞(RBC)测定:可出现RBC增多症。

  (3)血钾测定:可降低,致低钾血症。

  (4)血浆肾素活性检测:此项检查可预测手术治疗的效果,肾动脉狭窄高血压者,如血浆肾素活性升高,外科手术治疗后,90%患者可获治愈或改善;对于肾素活性不高者,手术效果减低。


红细胞(RBC或B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一定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尿蛋白(PR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浆因子Ⅶ、因子Ⅸ促凝活性(FⅦ:C,FⅨ: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数(%)

【正常值】

因子促凝活性为103%土25.7,因子促凝活性为98.1%±30.4%。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2)减低:因子促凝活性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A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促凝活性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B。临床上根据因子、因子促凝活性减低的程度,将血友病A、B分为重型(两因子活性<2%)、中型(两因子活性为2%~5%)、轻型(两因子活性为5%~25%)、亚临床型(两因子活性为25%~45%)。


血清钾(K)(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离子电极法:新生儿3.7~5.9毫摩/升,婴儿4.1~5.3毫摩/升,儿童3.4~5.7毫摩/升,成人3.5~5.0毫摩/升;火焰光度测定法:3.6~5.4毫摩/升;四苯硼钠比浊法:4.1~5.6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经口及静脉摄入增加,如含钾药物及储钾利尿剂过度使用;钾流入细胞外液,如严重溶血及感染、烧伤组织破坏、胰岛素破坏;组织缺氧,如心功能不全、呼吸障碍、休克;尿排泄障碍,如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2)降低:见于经口摄入减少,如胃肠手术后、食管狭窄、严重感染或肿瘤晚期等;钾移入细胞内液,如碱中毒及使用胰岛素后等;消化道钾丢失,如频繁呕吐、腹泻;尿钾丧失,如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动脉狭窄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