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阑尾有粪石、食物残渣或蛔虫阻塞时,或在阑尾扭转、细菌感染及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下,阑尾的肌肉、血管会发生痉挛,导致血运障碍而引起局部发炎甚至坏死。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表现为下腹转移性疼痛、局限性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以及发热、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增多等。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N)均增高;单纯阑尾炎时,前两者可轻度升高;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时,白细胞总数可达(15~20)×109/升(L),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
(2)尿常规检查:一般为正常;盲肠后位阑尾炎时,尿中可有少量红细胞。
急性腹膜炎又称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腹膜受微生物、化学性物质或异物刺激而产生的急性炎症性病变。可见腹肌紧张,有明显的压痛及反跳痛,有不同程度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全身中毒症状和体征明显等。腹部X线摄片、B超、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2)腹腔穿刺液检查:如为混浊液或暗红色液体,白细胞(WBC)高于0.5×109/升,并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如淀粉酶(AMY)超过1500单位(U)(Somoggi法);如细菌培养阳性等,均可确诊为急性腹膜炎。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单位/升(U/L)
PNP法:<90单位/升;碘-淀粉比色法:800~1800单位/升;BMD法:成人,25~125单位/升,>70岁,20~160单位/升。
(1)增高:急性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可明显升高,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腹痛8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开始下降,3~5日恢复正常。增高还见于胰腺肿瘤引起的胰腺导管阻塞、胰腺脓肿、胰腺损伤、肠梗阻、胃溃疡穿孔、流行性腮腺炎、腹膜炎、胆管疾病、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穿孔、肾功能衰竭或肾功能不全、输卵管炎、创伤性休克、大手术后、肺炎、肺癌、急性酒精中毒、吗啡注射后等。
(2)减低:见于肝硬化、肝炎、肝癌、急性或慢性胆囊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