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肠梗阻

肠梗阻(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肠梗阻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肠腔内容物运送发生障碍,称为肠梗阻。以腹痛、腹胀、呕吐、排气及排便停止为共同特点,但病因及病情不同,临床表现可有很大差别。腹部X线摄片、纤维结肠镜检查,有重要诊断价值。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司升高;血红蛋白(Hb)升高,红细胞比容(HCT)升高。

  (2)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RBC)。

  (3)血钾(K)测定:血钾降低。

  (4)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测定:病情严重时,可下降。

  (5)血浆蛋白测定:其含量可下降。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红细胞比容(压积)(HC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0.40~0.50(40%~50%),女性为0.37~0.48(37%~48%),新生儿为0.49~0.60(49%~60%)。

【临床意义】

同红细胞(RBC)


粪便显微镜检查(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正常粪便含有少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肉纤维,偶见少量白细胞或上皮细胞。

【临床意义】

(1)大量红细胞:见于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如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

(2)大量白细胞:肠道炎症(如结肠炎、菌痢等)。


粪常规检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16

16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外观:

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 褐色  性状:

标本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液: 0    黏液:0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浓度: 0    不消化食物: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检:

                                  红细胞:    蛔虫卵:

送检日期                     白细胞:    够虫卵:

                                  脓细胞:    血吸虫卵:

送检医师                           其它:     隐血反应  阳性++

                                       

收到日期_________                报告日期______    检验者:

---------------------------------------------------------------------


血清总蛋白(T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双缩脲法:早产儿,36~60克/升;新生儿,46~70克/升;1周,44~76克/升;7个月~1岁,51~73克/升;1~2岁,56~75克/升;成人,60~80克/升;60岁以上老年人,可降低约20克。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多发性骨髓瘤。

(2)降低:常见于营养及吸收障碍、重症结核、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烧伤、失血等。


二氧化碳结合力(C02C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静脉血浆测定。微量滴定法:23~30毫摩/升;量气法:成人22~31毫摩/升,儿童18~27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示碱储备过剩。常见于代谢性碱中毒(如幽门梗阻等),呼吸性酸中毒(如呼吸道阻塞、肺气肿等)。

(2)降低:示碱储备不足。常见于代谢性酸中毒(如重度脱水、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休克等),呼吸性碱中毒(如呼吸中枢兴奋)。


肠梗阻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