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阿米巴肝脓肿,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引起的;细菌性肝脓肿,又称化脓性肝脓肿,病原菌经由门静脉、肝动脉、胆道系统、邻近脏器或穿透性外伤进入肝组织引起。以发热(或寒战发热)、肝区疼痛、肝肿大等为特点。X线摄片、B超、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WBC)检查:细菌性肝脓肿,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可出现核左移现象。
(2)血及肝穿刺液细菌培养:细菌性肝脓肿,可培养出致病菌。
(3)血清学检查: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抗体检查可为阳性,阳性率可达90%左右;间接血凝抗体滴度测定,滴度等于或大于1:16,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于或大于1:32,均有诊断价值。
(4)粪便培养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可以确诊。
(5)肝穿刺液检查:如为阿米巴肝脓肿,可抽出典型巧克力样脓汁;脓汁中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脓液(或血清)中阿米巴抗原测定可为阳性(阳性率可达92%)。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正常人肠道寄居有多种正常菌群,属无病原性细菌。
粪便中分离培养出致病病原体可明确诊断:霍乱弧菌,为霍乱;痢疾志贺菌,为细菌性痢疾;沙门菌属细菌,为沙门菌感染;伤寒沙门菌或付伤寒沙门菌,为肠热证;结核分枝杆菌,为肠结核。荧光显微镜检查,见到与志贺荧光抗体结合的荧光菌体,可诊断为细菌性痢疾。见车轮状的病毒颗粒,提示为轮状病毒的秋季婴儿腹泻。米泔水样便悬滴标本,显微镜暗视野下见鱼群状运动活跃的弧菌,提示为霍乱。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直接免疫荧光法,均为阴性。
阳性,见于阿米巴肝脓肿、肠阿米巴病或带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