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肺部大量出血,至少累及2个大叶,不包括肺部散在灶性小出血。多在生后5日内发病,早期反应差,可有早期休克,继而呼吸困难,肺部湿口罗音迅速增加;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进入休克状态,口或鼻溢出鲜血、血性泡沫或咖啡样液体。胸部x线摄片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数可高可低或正常;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可进行性下降;红细胞(RBC)数下降,细胞形态变化、破碎或皱缩。
(2)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为阳性。
(3)血气分析:多为混合性酸中毒表现。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个/升(个/L)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秒(s)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1)延长见于:①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②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阴性
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但结果判断应排除易引起本试验假阳性的因素。阳性还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7.35~7.45
(1)增高:轻度碱中毒,pH值为7.45~7.50;中度碱中毒,pH值为7.51~7.60;重度碱中毒,pH值大于7.60,常见于未代偿或代偿不全的原发性呼吸性或代谢性碱中毒。
(2)降低:轻度酸中毒,pH值为7.30~7.35;中度酸中毒,pH值为7.25~7.29;重度酸中毒,pH值小于7.25;极度酸中毒,pH值小于6.8,常见于未代偿或代偿不全的原发性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血钾每增高0.5毫摩/升(mmol/L),则pH值降低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