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婴幼儿腹泻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病,以2岁以内小儿多见。以腹泻、呕吐、发热等为主要症状。

  (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含黏液、脓或脓血,可考虑为细菌性痢疾等;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脂肪滴、真菌孢子等的多少,可初步确定为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腹泻。

  (2)粪便细菌培养及病毒学检查:均为阳性,可明确诊断。


婴幼儿腹泻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它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造血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使细胞分裂延迟、胞质成熟而核未成熟,致骨髓出现异常的巨幼红细胞,且此种红细胞寿命缩短,并且伴有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质和量的异常。临床上可出现贫血、消化道、神经精神症状等。

  (1)血常规检查: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均减少,以RBC减少更明显,呈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91飞升(f1);血涂片镜检,以巨幼红细胞为主,胞质中血红蛋白充分饱和。白细胞(WBC)计数减少,可见中性粒细胞(N)分叶过多,5叶以上者>3%;血小板(PLT)减少,可见巨型血小板。

  (2)骨髓检查:红细胞(RBC)系统显著增生,体积增大,核染色质疏松分散,呈“核幼浆老”现象;粒系,可见晚幼及杆状粒细胞也有巨幼变;巨核细胞减少,有巨幼变和分叶过多。

  (3)血液生化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含量均减少,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常偏高。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红细胞(RBC或BL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血红蛋白(Hb或HG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

同红细胞(RBC)


平均红细胞体积(MCW)(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飞升(fl)

【正常值】

80~95飞升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骨髓巨核细胞及分类(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0,早幼型0~0.05(0~5%),中幼型0.10~0.27(10%~27%),晚幼型0.44~0.60(44%~60%),裸型0.08~0.30(8%~30%),变性0.02(2%)。

【临床意义】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见表1—14

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粒细胞系统

正常范围(%)

平均值(%)

嗜中性

原始粒细胞

0l.8

0.64

早幼粒细胞

0.43.9

1.57

中幼粒细胞

2.212.2

6.49

晚幼粒细胞

3.513.2

7.9

杆状核粒细胞

16.432.1

23.72

分叶核粒细胞

4.221.2

9.44

嗜酸性

中幼粒细胞

01.4

0.38

晚幼粒细胞

01.8

0.49

杆状核粒细胞

0.23.9

1.25

分叶核粒细胞

04.2

0.86

嗜碱性

中幼粒细胞

00.2

0.02

晚幼粒细胞

00.3

0.06

杆状核粒细胞

00.4

0.10

分叶核粒细胞

00.2

0.30

【临床意义】

(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2)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常见于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

(3)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细菌、螺旋体、原虫),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痛风),药物或毒物(如汞、注射异种蛋白),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慢性粒细胞增多症。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等),某些白血病(如慢粒、霍奇金病等)。

(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等。

(6)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各种化学、物理因素所致,以及严重病毒感染。


血清维生素B12(VB12)(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皮摩/升(pmol/L)

【正常值】

70~590皮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肝实质损害、骨髓增生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全胃或胃部分切除术后。


间接胆红素(IBIL)(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

1.71~13.68微摩/升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症)、肝炎后间接胆红素过高血症等。


血浆叶酸(SF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纳摩/升(nmol/L)

【正常值】

11~54纳摩/升

【临床意义】

降低,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


婴幼儿腹泻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