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共同临床表现。主要特征是出生后数日至3~4个月发生持续阻塞性黄疸,肝脾肿大,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增高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升高。除黄疸外,还伴有肝炎等临床表现。
(1)尿、粪便颜色检查:尿色深黄;粪便呈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2)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
(3)碱性磷酸酶(ALP,AKP)测定:活性可下降。
正常人新排出尿液多透明、淡黄色或黄色
(1)乳白色(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腹腔肿瘤、结核压迫肾周围淋巴管等。
(2)淡红色或棕红色(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毫升,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如结核、结石及炎症等),也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
(3)清晰红茶色、酱油色、葡萄酒色(血红蛋白尿):镜检无红细胞者,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蚕豆病、恶性疟疾等。
(4)浓茶色(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药物影响,如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等。
(5)蓝绿色:常见于尿布变蓝综合征,药物影响,如亚甲蓝(美蓝)、氨苯蝶啶等。
(6)深黑色:常见于黑尿热(奎宁等引起的溶血反应)、中毒(对苯二酚等)、黑色素原尿症等。
正常成人粪便呈黄色或棕黄色;婴儿呈金黄色。
(1)黑色:上消化道出血(柏油便),食物性(如食猪肝、动物血)和药物性(如服生物炭及铋、铁等制剂)所致。
(2)果酱色:菌痢、阿米巴痢疾急性发作。
(3)鲜红色:常见于肠下段出血性疾病(如结肠或直肠癌、痔出血、痢疾)。
(4)灰白色:常见于阻塞性黄疸、钡餐造影术后。
(5)绿色:常见于乳儿消化不良、摄人大量绿色蔬菜。
单位/升(U/L)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单位/升(U/L)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单位/升(U/L)
动态法:婴儿50~240单位/升,儿童20~220单位/升,成人20~11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急性与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等;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因骨骼生长活跃,也可使碱性磷酸酶升高。
微摩/升(μmol/L)
0~3.4微摩/升
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胆红素增高Ⅰ型、Ⅱ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