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营养成分的缺乏而影响造血功能所引起的一类贫血。本病多发生于4个月以上的婴儿和儿童。常见的有大红细胞性贫血和小红细胞性贫血两种。前者因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引起;后者为缺铁引起的小红细胞低血色素性贫血。以面色萎黄或苍白,指甲、口唇、眼结膜苍白为主要表现,随着病情加重,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贫血症状。
(1)外周血检查:大红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于100立方微米(μm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高于32皮克(pg);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在重症病例可减少,中性粒细胞(N)核分叶过多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小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小,血红蛋白低。
(2)骨髓象检查: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显增生象,呈典型巨幼红细胞生成;小红细胞性贫血,骨髓铁减少或消失。
(3)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测定:低于正常值者,为大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
(4)血清铁(Fe)及总铁结合力测定:小红细胞性贫血,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飞升(fl)
80~95飞升
(1)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皮克(pg)
27~32皮克
(1)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个/升(个/L)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见表1—2。
表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分 凝血:2分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 英文缩写 | 正常参考值 | 计量单位 |
---|---|---|---|
红细胞计数 | RBC | 男4.0~5.5 | ×1012/L |
女3.5~5.0 | |||
红细胞比容 | HCT | 男0.40~0.54 | % |
女0.37~0.48 | |||
平均红细胞体积 | MCV | 84~100 | 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 27~31 | 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 320~360 | g/L |
血小板计数 | PLT | 100~300 | ×109/L |
血小板平均体积 | MPV | 6.8~13.5 | fl |
血小板压积 | PCT | 男0.108~0.272 | % |
女0.114~0.282 | % |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 | 15.5~18.0 | % |
红细胞分布宽度 | RDW | 0.109~0.157 | % |
白细胞计数 | WBC | 4.0~10.0 | ×109/L |
血红蛋白HGB | 男120~160 | g/L | |
女110~150 | g/L | ||
淋巴细胞绝对值 | LYM# | ||
淋巴细胞百分比 | LYM | 20~40 | %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NEU# | ||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NEU | 50~70 | % |
单核细胞绝对值 | M0N0# | ||
单核细胞百分比 |
见表1—13。
表l—13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 |||
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 | 既往实际病例的分析结果 | 日常工作中可按以下比例粗略估计 | 常见原因 |
增生极度活跃 | 0.56~1.67:1 | 1:1 | 白血病、红白血病 |
增生明显活跃 | 5.3~12.2:1 | 10:1 |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
增生活跃 | 15.9~32.3:1 | 20:1 | 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 |
增生减低 | 37.4~70.4:1 | 50:1 | 造血功能低下 |
增生重度减低 | 199~999:1 | 300:1 | 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
总数7~35个/1.5cm×3cm。分类:原始型0,早幼型0~0.05(0~5%),中幼型0.10~0.27(10%~27%),晚幼型0.44~0.60(44%~60%),裸型0.08~0.30(8%~30%),变性0.02(2%)。
(1)增多: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脾功能亢进、急性大出血等。
(2)减少: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微摩/升(μmol/L)
亚铁嗪比色法:婴儿18~72微摩/升,成人45~72微摩/升。
增加,常见于缺铁性贫血、肝细胞坏死及急性肝炎。降低,见于遗传性铁蛋白缺乏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肾病及尿毒症。
皮摩/升(pmol/L)
70~590皮摩/升
(1)增高:常见于肝实质损害、骨髓增生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萎缩性胃炎、全胃或胃部分切除术后。
微摩/升(μmol/L)
双吡啶比色法:儿童8.95~32.23微摩/升(μmol/L),成人男性13.60~28.28微摩/升,女性10.74~30.97微摩/升,老年人7.16~14.32微摩/升;亚铁嗪比色法:新生儿18~45微摩/升,婴儿7~18微摩/升,儿童9~22微摩/升,男性成人9~29微摩/升,女性成人7~27微摩/升。
(1)增高:见于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肝炎,铅中毒或维生素B6缺乏症等。
(2)减低:见于各种缺铁性贫血、妊娠或婴儿生长期、恶性肿瘤、肝硬化、长期失血铁吸收障碍。
纳摩/升(nmol/L)
11~54纳摩/升
降低,常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