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指机体对于铁的需要量增加、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等原因造成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具有低色素、小细胞性特点,多见于6个月到1岁的婴儿。临床上轻症表现不明显,重症者常伴有营养不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心率增快、心脏扩大及收缩期心脏杂音、脾脏轻度肿大等。
(1)红细胞(RBC)等检查:RBC计数及血红蛋白(Hb)均减少,但Hb较RBC减少得更明显;血涂片高倍镜观察,RBC大小不均,形态不规则,中心苍白区扩大,还可见到环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等异形细胞;多属于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飞升(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皮克(μ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红细胞平均直径为6.2~6.7微米(μm)。
(2)血清铁蛋白(SF)等测定:SF<16微克/升(pg/L),血清铁(SI)<8.95微摩/升(μmol/L),总铁结合力(TBC)>62.5微摩/升,运铁蛋白饱和度<15%。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0.89微摩/升,锌原卟啉(ZnPP)>0.96微摩/升。
(3)骨髓细胞外铁等测定: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0~+),铁粒幼细胞<15%。
(4)血微量元素等测定:血中锌、锰、氟、碘等元素减少,血浆铜和铜蓝蛋白低于正常。
(5)红细胞(RBC)酶测定:RBC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和RBC过氧化氢酶均减少。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一定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飞升(fl)
80~95飞升
(1)增多: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减少:常见于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皮克(pg)
27~32皮克
(1)升高:常见于大细胞性贫血。
(2)降低:常见于小细胞性贫血。
百分比(%)
0.32~0.36(32%~36%)
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百分比(%)
0.109~0.157(10.9%~15.7%)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增大时有意义,常见于各种类型的营养缺乏性贫血。目前,Bassmen提出了平均红细胞体积(或容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分类法,在临床上应用价值较大,见下表1-1。
表1-1几种贫血的MCV和RDW变化
MCV | RDW | |
正常人 | 正常 | 正常 |
缺铁性贫血 | 降低 | 升高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升高 | 升高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正常 | 正常 |
溶血性贫血 | 升高 | 升高 |
铁幼粒细胞贫血 | 正常 | 升高 |
单纯小细胞贫血 | 降低 | 正常 |
MCV |
| ||
正常人 | 正常 | 正常 | |
缺铁性贫血 | 降低 | 升高 |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升高 | 升高 |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正常 | 正常 | |
溶血性贫血 | 升高 | 升高 | |
铁幼粒细胞贫血 | 正常 | 升高 | |
单纯小细胞贫血 | 降低 | 正常 |
百分数(%)
约0.0001(0.01%),一定数<300/109红细胞(RBC)
明显增多可见于铅、汞、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增多可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等。
见表1—2。
表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分 凝血:2分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 英文缩写 | 正常参考值 | 计量单位 |
---|---|---|---|
红细胞计数 | RBC | 男4.0~5.5 | ×1012/L |
女3.5~5.0 | |||
红细胞比容 | HCT | **.40~0.54 | % |
女0.37~0.48 | |||
平均红细胞体积 | MCV | 84~100 | fl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 MCH | 27~31 | pg |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 MCHC | 320~360 | g/L |
血小板计数 | PLT | 100~300 | ×109/L |
血小板平均体积 | MPV | 6.8~13.5 | fl |
血小板压积 | PCT | **.108~0.272 | % |
女0.114~0.282 | % | ||
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 | 15.5~18.0 | % |
红细胞分布宽度 | RDW | 0.109~0.157 | % |
白细胞计数 | WBC | 4.0~10.0 | ×109/L |
血红蛋白HGB | 男120~160 | g/L | |
女110~150 | g/L | ||
淋巴细胞一定值 | LYM# | ||
淋巴细胞百分比 | LYM | 20~40 | % |
嗜中性粒细胞一定值 | NEU# | ||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 NEU | 50~70 | % |
单核细胞一定值 | M0N0# | ||
单核细胞百分比 |
见表1—14。
表1—14骨髓粒细胞系统正常范围
粒细胞系统 | 正常范围(%) | 平均值(%) | |
嗜中性 | 原始粒细胞 | 0~l.8 | 0.64 |
早幼粒细胞 | 0.4~3.9 | 1.57 | |
中幼粒细胞 | 2.2~12.2 | 6.49 | |
晚幼粒细胞 | 3.5~13.2 | 7.9 | |
杆状核粒细胞 | 16.4~32.1 | 23.72 | |
分叶核粒细胞 | 4.2~21.2 | 9.44 | |
嗜酸性 | 中幼粒细胞 | 0~1.4 | 0.38 |
晚幼粒细胞 | 0~1.8 | 0.49 | |
杆状核粒细胞 | 0.2~3.9 | 1.25 | |
分叶核粒细胞 | 0~4.2 | 0.86 | |
嗜碱性 | 中幼粒细胞 | 0~0.2 | 0.02 |
晚幼粒细胞 | 0~0.3 | 0.06 | |
杆状核粒细胞 | 0~0.4 | 0.10 | |
分叶核粒细胞 | 0~0.2 | 0.30 |
(1)原粒细胞和早幼细胞增多(占20%~90%):常见于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急性变。
(2)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占20%~50%):常见于亚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
(3)中性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增多:常见于各种急性感染(如细菌、螺旋体、原虫),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痛风),药物或毒物(如汞、注射异种蛋白),严重烧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慢性粒细胞增多症。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哮喘、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等),某些白血病(如慢粒、霍奇金病等)。
(5)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增多症、嗜碱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等。
(6)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各种化学、物理因素所致,以及严重病毒感染。
微摩/升(μmol/L)
亚铁嗪比色法:新生儿18~45微摩/升,婴儿7~18微摩/升,儿童9~22微摩/升,男性成人9~29微摩/升,女性成人7~27微摩/升,老年人7~14微摩/升。
(1)增高: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肝炎、铅中毒及维生素B6缺乏症。
(2)减少:常见于各种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肝硬化、长期失血、血铁吸收障碍。
微摩/升(μmol/L)
亚铁嗪比色法:婴儿18~72微摩/升,成人45~72微摩/升。
增加,常见于缺铁性贫血、肝细胞坏死及急性肝炎。降低,见于遗传性铁蛋白缺乏症、肝硬化、溶血性贫血、肾病及尿毒症。
微克/升(μg/L)
男性15~200微克/升,女性12~150微克/升。
(1)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原发性血色病、含铁血黄素增多症、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等。
(2)下降: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症。
微摩/升(μmol/L)
原子吸收法:新生儿2.5~10微摩/升,儿童5.0~29.8微摩/升,成人男性11~22微摩/升,成人女性12.6~24.3微摩/升。
(1)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病等。
(2)降低:常见于低蛋白血症、肝豆状核变性、肾病综合征等。
微摩/升(μmol/L)
原子吸收法:7.7~21.4微摩/升
(1)增高:常见于锌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x射线照射后等。
(2)降低:慢性肝病、烧伤、肾病综合征、各种贫血、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