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瑞氏综合征

瑞氏综合征(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瑞氏综合征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儿童期的一种急性脑病。病理特点是急性脑水肿伴内脏(主要是肝脏)脂肪变性,故又名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本病多见于6个月到4岁的儿童。发病前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数日后出现频繁呕吐,可伴有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继之出现意识障碍和颅压增高,可有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最后可发生脑疝和脑干功能障碍的症状;肝脏轻度至中度增大,一般无黄疸。脑电图及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诊断。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数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均增高;血小板(PLT)可减少。

  (2)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三者均延长。

  (3)肝功能检查:血总胆红素(TBIL)可略上升;丙氨酸氨基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肌酸磷酸激酶(CPK)等,早期均明显升高;血氨可升高。

  (4)血糖(GLU)及血钠(Na)测定:血糖降低,血钠偏低。

  (5)脑脊液(CSF)检查:除压力增加外,其他各项均为正常。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嗜中性粒细胞(N)核象变化(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临床意义】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2

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            凝血:2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______日报告日期______日检验者: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参考值

计量单位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0~5.5

×1012/L

   

女3.5~5.0

 

红细胞比容

HCT

男0.40~0.54

%

   

女0.37~0.48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84~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27~31

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

g/L

血小板计数

PLT

100~300

×109/L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6.8~13.5

fl

血小板压积

PCT

男0.108~0.272

%

   

女0.114~0.282

%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15.5~18.0

%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0.109~0.157

%

白细胞计数

WBC

4.0~10.0

×109/L

血红蛋白HGB

 

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淋巴细胞绝对值

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

20~40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EU#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

50~70

%

单核细胞绝对值

M0N0#

   

单核细胞百分比


尿糖(GL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成人0.56~5.0毫摩/24小时尿,儿童<0.28毫摩/24小时尿,新生儿<1.11毫摩/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1)血糖过高性尿糖: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嗜铬细胞瘤、肝功能不全、胰腺癌、胰腺炎等。

(2)肾性尿糖:常见于肾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家族性糖尿病等。

(3)暂时性尿糖: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剧痛、妊娠性尿糖、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发育不全出现的新生儿尿糖等。


脑脊液压力(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千帕(kPa)

【正常值】

成人,坐位压力为3.43~4.41千帕,侧卧位为0.69~1.37千帕,最高为1.76千帕。儿童,0.49~0.98千帕;新生儿, 0.37~0.78千帕。脑脊液由穿刺针滴出速度为每分钟少于60滴。

【临床意义】

成人超过1.96千帕,提示颅内压增高。


出血时间(B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分(min)

【正常值】

Duke法:1~3分;Ivy法:0.5~7分;出血时间测定器法:2.3~9.5分;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小时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分钟为异常。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病、血管性血友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凝血时间(C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分(min)

【正常值】

玻璃管法:为5~10分;塑料管法:为10~19分;硅管法:为15~32分。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血浆因子、因子、因子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缺乏症;严重时凝血酶原(因子)、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这主要发生在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等;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等;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有抗因子或因子抗体等。

(2)缩短: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脏病综合征等。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秒(s)

【正常值】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临床意义】

(1)延长见于: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血清钠(N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摩/升(mmol/L)

【正常值】

离子电极法:135~145毫摩/升;火焰光度分析法:131~148毫摩/升;醋酸铀镁法:134.9~148毫摩/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血清钠高于150毫摩/升时称高钠血症。见于严重脱水,大量出汗,高热,糖尿病性多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等。

(2)减少:血清钠低于130毫摩/升时,为低钠血症。见于肾脏失钠,如肾皮质功能不全、重症肾盂肾炎、糖尿病;胃肠失钠,如胃肠道引流、呕吐及腹泻;抗利尿激素过多等。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临床意义】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LDH)(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LDH-P速率质<400单位/升(U/L),LDH-L速率法114~240单位/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酸纤维素膜法:LDH10.24~0.34,LDH20.35~0.44,LDH30.19~0.27,LDH40~0.05,LDH50~0.02。

【临床意义】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18小时乳酸脱氢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高峰,持续4~16天恢复正常,平均10天,峰值可高达正常水平的10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如LDH1>LDH2,则表示有心肌梗死。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检测,对某些心电图诊断作用不大,而对发病后较迟就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还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乳酸脱氢酶也可增高。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血清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摩/升(μmol/L)

【正常值】

成人5.13~18.81微摩/升,新生儿可达250微摩/升。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


瑞氏综合征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