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儿童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

儿童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儿童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也称风湿性疾病综合征,为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病、系统性硬皮病(PSS)和皮肌炎(MD)相结合的临床特征性表现,难以用某一种结缔组织病来解释。临床上主要见于学龄期儿童,女孩多见,可出现硬皮病样皮肤改变等。多关节炎肌肉症状突出,食管运动异常,心、肺、肾功能改变,血液系统异常,精神神经症等。X线食管钡餐检查、胸部X线摄片等,有助于诊断。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均降低。

  (2)尿常规检查:肾脏受累时,可有血尿和蛋白尿。

  (3)类风湿因子(RF)检查:可为阳性。

  (4)血清免疫学测定:补体正常或减低,IF·ANA>1:1000,ENA抗体滴度增高,RNP为“+++”。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血红蛋白(Hb或HGB)(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临床意义】

同红细胞(RBC)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2

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                                  血小板:40×l09/L

标本——                                  出血:5            凝血:2

目的——                                  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______日报告日期______日检验者: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英文缩写

正常参考值

计量单位

红细胞计数

RBC

男4.0~5.5

×1012/L

   

女3.5~5.0

 

红细胞比容

HCT

男0.40~0.54

%

   

女0.37~0.48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84~100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27~31

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320~360

g/L

血小板计数

PLT

100~300

×109/L

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6.8~13.5

fl

血小板压积

PCT

男0.108~0.272

%

   

女0.114~0.282

%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15.5~18.0

%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0.109~0.157

%

白细胞计数

WBC

4.0~10.0

×109/L

血红蛋白HGB

 

男120~160

g/L

   

女110~150

g/L

淋巴细胞绝对值

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LYM

20~40

%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NEU#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

50~70

%

单核细胞绝对值

M0N0#

   

单核细胞百分比


尿颜色(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正常人新排出尿液多透明、淡黄色或黄色

【临床意义】

(1)乳白色(乳糜尿):常见于丝虫病、腹腔肿瘤、结核压迫肾周围淋巴管等。

(2)淡红色或棕红色(血尿):每升尿内含血量超过1毫升,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常见于肾脏疾病(如结核、结石及炎症等),也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

(3)清晰红茶色、酱油色、葡萄酒色(血红蛋白尿):镜检无红细胞者,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蚕豆病、恶性疟疾等。

(4)浓茶色(胆红素尿):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药物影响,如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等。

(5)蓝绿色:常见于尿布变蓝综合征,药物影响,如亚甲蓝(美蓝)、氨苯蝶啶等。

(6)深黑色:常见于黑尿热(奎宁等引起的溶血反应)、中毒(对苯二酚等)、黑色素原尿症等。


尿蛋白(PR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补体成分C3(C3)(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法:为0.85~1.93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

(2)降低:肾小球肾炎、活动性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等。


补体成分C4(C4)(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克/升(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法:为0.12~0.36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死、肝癌、关节炎等。

(2)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胰腺癌晚期等。


类风湿因子(RF)(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致敏胶乳凝集试验:为阴性;间接血凝试验:小于1:4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N小于2.1。

【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类风湿性关节炎为52%~92%(多在70%左右),恶性贫血、皮肌炎及硬皮病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为75%,慢性肝炎为60%。正常人阳性率为2%~5%,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儿童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