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高雪病

高雪病(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高雪病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又名葡萄糖脑苷脂沉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该病分为三型,Ⅰ型为成人型(慢性型),Ⅱ型为婴儿型(急性型),Ⅲ型为少年型(亚急性型)。Ⅰ型最多见,起病隐匿,病程缓慢,可于10岁内任何年龄发病,按病情进展可分为初期(仅有脾肿大和轻度贫血),中期(肝脾肿大,以脾肿大为主,由于脾功能亢进使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加重),晚期(各种症状逐渐加重,血常规三系下降显著,淋巴结也可轻度肿大,出现肝损害甚至肝硬化,关节疼痛,骨和骨髓浸润)。Ⅱ型,发病多在1岁以内,发病越早,病情进展越快,多于2岁内死亡。Ⅲ型,起病在婴儿或儿童期,病程缓慢,以进行性肝脾肿大、轻度至中度贫血为常见,多在10岁左右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癫痫样发作、斜视或水平注视困难,随着病情进展而出现全身肌肉萎缩、四肢逐渐僵硬、语言障碍等。脑电图检查、X线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2)骨髓穿刺涂片观察:瑞氏染色,找到高雪细胞,可以确定诊断。

  (2)葡萄糖脑苷酯酶活性测定:血白细胞、血小板及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测定中,本酶活性为正常人的1/2~1/3。

  (3)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可增高,可以确定诊断。

  (4)血清铁蛋白测定:可增高。

  (5)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Ⅴ、Ⅶ、Ⅸ、Ⅹ、Ⅺ均可减少,尤其是Ⅸ因子减少最为常见。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血小板(PL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骨髓其他细胞(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比(%)

【正常值】

巨核细胞,0~0.003(0~0.3%,平均0.03%);网状细胞,0.001~0.01(0.1%~1.0%,平均0.16%);内皮细胞,0~0.004(0~0.4%,平均0.05%);巨噬细胞,0~0.004(0~0.4%,平均0.05%);组织嗜碱细胞,0~0.005(0~0.5%,平均0.03%);组织嗜酸细胞,0~0.002(0~0.2%,平均0.004%);脂肪细胞,0~0.001(0~0.1%,平均0.003%);分类不明细胞0~0.001(0~0.1%,平均0.015%)。

【临床意义】

(1)急性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放射病,可见网状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增多。

(2)恶性网状细胞病,可见网状细胞增多,且形态异常。

(3)某些感染(如黑热病),可见网状细胞增多。


骨髓细菌培养(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败血症或菌血症时,可培养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伤寒病时,骨髓培养阳性率高。


血小板因子Ⅲ(PF3)(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血浆相互混合试验的第一管凝固时间比第二管延长5秒(s)以上时,提示PF3有效性降低。

【临床意义】

有效性降低,常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某些血小板病、尿毒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巨球蛋白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等。


血小板因子Ⅳ(PF4)(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数(%)

【正常值】

凝血酶测定法:为14.4%±5.0%。

【临床意义】

(1)活性增高: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冠心病、糖尿病、某些肿瘤等。

(2)活性降低: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病性血小板减少症等。


血浆因子Ⅶ、因子Ⅸ促凝活性(FⅦ:C,FⅨ: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百分数(%)

【正常值】

因子促凝活性为103%土25.7,因子促凝活性为98.1%±30.4%。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高凝状态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

(2)减低:因子促凝活性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A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促凝活性减低,主要见于血友病B。临床上根据因子、因子促凝活性减低的程度,将血友病A、B分为重型(两因子活性<2%)、中型(两因子活性为2%~5%)、轻型(两因子活性为5%~25%)、亚临床型(两因子活性为25%~45%)。


血清铁蛋白(SF)(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微克/升(μg/L)

【正常值】

男性15~200微克/升,女性12~150微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恶性肿瘤、原发性血色病、含铁血黄素增多症、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病毒性肝炎等。

(2)下降: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症。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动态法:婴儿50~240单位/升,儿童20~220单位/升,成人20~110单位/升。

【临床意义】

增高,常见于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急性与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等;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因骨骼生长活跃,也可使碱性磷酸酶升高。


高雪病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