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极度疲乏,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1)血常规检查:典型的登革热,通常白细胞(WBC)计数溺少,并伴血小板(PLT)减少,以出疹期最明显,并可见核左移及异形淋巴细胞;登革出血热时,WBC总数可正常或增高;严重病例或继发感者,多见WBC计数明显升高。
(2)尿常规检查:有少量蛋白及红细胞(RBC)和白细橱(WBC)。
(3)出凝血指标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降解物轻度至中度增加,红细胞压积增高。
(4)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升高。
(5)血清免疫检查: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僦试验,双份血清抗体增加4倍者或单相明显升高者(补体结合抗体效价>1:32),有诊断意义。
(6)病毒分离检查:取1~3天患者的血,做动物(乳鼠)接种,分离出病毒,可确定诊断。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一定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个/升(个/L)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秒(s)
手工法:12~14秒;仪器法:11~13秒;奎克一步法:11~15秒,新生儿延长2~3秒。国际标准化比值具有可比性,推荐使用。
(1)延长见于:①严重的肝脏病变,如急性暴发性肝炎、肝硬化。②阻塞性黄疸影响、维生素K及肠道菌群紊乱并影响维生素K生成,进而影响凝血酶原生成。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症,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双香豆素、肝素等)时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缩短见于:凝血状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单位/升(U/L)
速率法(酶法):为5~40单位/升
增高,常见于急性与慢性肝炎、酒精性或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死、心肌炎、胆管疾病等。
阴性。
试验用于麻疹诊断,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一般出疹后1~2日即可查出抗体,2~3周后,恢复期血清其效价增高4倍或以上,即可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