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伤寒面容、肝脾肿大、玫瑰疹和白细胞减少为特点。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N)减少,嗜酸性粒细胞(E)减少或消失。如血小板(PLT)数下降,提示病情严重。
(2)尿蛋白(PRO)测定:可为阳性。
(3)粪便隐血(OB)检查:可为阳性。
(4)肥达反应:O≥1:80,H≥1:160。
(5)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SPA)试验:可为阳性。
(6)免疫球蛋白(Ig)测定:免疫球蛋白A、G、M(IgA、IgG、IgM)值可升高。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个/升(个/L)
(50~300)×108/升
同白细胞分类(DC)
个/升(个/L)
(100~300)×109/升(旧制单位:10万~30万/mm3)
(1)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阴性
阳性,常见于消化道各种出血性疾患。
注意,做粪便隐血检查时,应禁食肉、含血食物、铁剂3天,以防出现假阳性。
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0克/升,6个月~2岁5.0~12.0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080毫克/升,2~6岁230~1900毫克/升,6~12岁290~2700毫克/升,12~16岁500~3000毫克/升,成人710~3350毫克/升。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
(1)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O凝集效价≤1:80,伤寒H凝集效价≤1:160,副伤寒甲、乙、丙凝集效价<1:80。
一般讲,人体在感染伤寒、副伤寒沙门菌1周后,出现抗体,自第二周起阳性率增高,至第四周阳性率可达90%以上,病愈后,阳性率可持续数月之久。对早期使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可出现阴性。临床上,常见的WR如下:①0升高、H正常,为伤寒发病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交叉反应。②0正常、H升高,为不久前曾患过伤寒、副伤寒或疫苗接种后。③0升高、H升高,为伤寒可能性大。④0升高,甲、乙、丙任何一项升高,可能分别为副伤寒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