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四群志贺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点。
(1)血常规检查:急性菌痢时,白细胞(WBC)总数增高可达(10~20)×109/升,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重型及中毒型急性菌痢,可出现核左移现象。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有轻度下降。
(2)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呈黏液脓血样外观,粪质少;镜检有成堆的脓细胞及分散的红细胞,如发现巨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3)粪便培养:阳性率高,是确诊的依据。
(4)粪便中志贺菌可溶性抗原测定:如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SPA)试验阳性,有快速诊断价值。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百分比(%)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个/升(个/L)
成年男性为(4.0~5.5)×1012/升,成年女性为(3.5~5.0)×1012/升,新生儿为(6.0~7.0)×1012/升,婴儿为(3.0~4.5)×1012/升,儿童为(4.0~5.3)×1012/升。
(1)增多:分为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代偿性增多(缺氧等)。
(2)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克/升(g/L)
成年男性为120~160克/升,成年女性为110~150克/升,新生儿为170~200克/升,婴儿为100~140克/升,儿童为120~140克/升。
同红细胞(RBC)
正常大便呈软泥样柱状(即成形便),婴儿的大便往往为不成形的糊状
(1)水样便:腹泻等。
(2)黏液便或脓血便:菌痢、肠炎等。
(3)柏油状便:各种原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4)米汤样便:霍乱或副霍乱。
正常粪便含有少量植物细胞、淀粉颗粒、肌肉纤维,偶见少量白细胞或上皮细胞。
(1)大量红细胞:见于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如痢疾、结肠癌、痔出血等)。
(2)大量白细胞:肠道炎症(如结肠炎、菌痢等)。
见.表1—6。
表1—6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粪)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外观:
诊断____________________ 颜色: 褐色 性状:软
标本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液: 0 黏液:0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浓度: 0 不消化食物: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检:
红细胞: 蛔虫卵:
送检日期 年 月 日 白细胞: 够虫卵:
脓细胞: 血吸虫卵:
送检医师 其它: 隐血反应 阳性++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 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 检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