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菌系真菌中的一种,经呼吸道吸入后,经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称作新型隐球菌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呕吐、颈抵抗、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颅内高压症为特点。
(1)脑脊液(CSF)常规检查:细胞计数<500×106/升(/L),分类中以淋巴细胞(L)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及氧化物降低。
(2)病原体检查:脑脊液(CSF)墨汁涂片,可找到新型隐球菌;脑脊液培养,可为阳性;脑脊液免疫学测定,可找到相应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
个/升(个/L)
婴儿,(10~20)×106/升;儿童,(0~10)×106升;成人,(0~8)×106/升。
白细胞高于10×106/升(个/L)为病理指征。轻度增加,(13~30)×106/升,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脑水肿等;中度增加,(31~200)×106/升,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极度增加,(200~500)×106/升(最高可达1000×106/升),常见于化脓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见表1-8。
表1-8脑脊液白细胞分类计数
细胞分类 | 新生儿(%) | 成人(%) |
嗜酸性粒细胞 | 罕见 | 罕见 |
嗜中性粒细胞 | 3±5 | 2±5 |
淋巴细胞 | 20±18 | 62±34 |
软膜蛛网膜间皮细胞、单核细胞 | 72±22 | 36±20 |
组织细胞 | 5±4 | 罕见 |
室管壁细胞 | 罕见 | 罕见 |
阴性,但有时可见到一些污染菌,如枯草杆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
如从脑脊液中查出细菌,而又非污染或误入,均应视为病原菌,对神经系统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有诊断意义,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患无诊断意义。
病理性脑脊液标本中可能出现的细菌如下:革兰阳性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消化链球菌、四联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革兰阴性菌有脑膜炎奈瑟菌、卡他布兰汉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其他还有新生(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钩端螺旋体。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见表1-9。
表1-9各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名称 | 蛋白质含量(mg/L) |
细菌性脑膜炎 | 800~5000 |
病毒性脑膜炎 | 300~1000 |
脑炎 | 150~1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 250~2000 |
结核性脑膜炎 | 500~3000 |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 | 轻度增加 |
脑脓肿 | 200~1200 |
肿瘤 | 150~2000(多正常) |
脊髓肿瘤 | 1000~2000 |
脑出血 | 300~1500 |
多发性硬化症 | 250~500 |
神经梅毒 | 500~1500 |
毫摩/升(mmol/L)
酶法:婴儿3.9~5.0毫摩/升,儿童2.8~4.4毫摩/升,成人2.5~4.4毫摩/升
(1)增高:常见于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脊髓灰白质炎、脑肿瘤、脑水肿及糖尿病等。
(2)降低:常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