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隐孢子虫(一种球形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低热等。
(1)病原体检查:用金胺一酚染色法、改良耐酸染色法、姬氏染色法、湿片碘涂染色法等,在粪便或肠黏膜的刮取物中,如发现隐孢子虫,即可确诊。
(2)血清免疫学检查: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检出粪便中的虫卵,可确定诊断;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隐孢子虫免疫球蛋白G(IgG)和M(IgM)抗体,有助于诊断。
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0克/升,6个月~2岁5.0~12.0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
(1)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阴性。
阳性,见于急性呼吸道疾病、结膜炎、婴儿肺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