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炎,即过去所谓的非典型性肺炎。本病起病缓慢,可有乏力、咳嗽、咽痛、肌肉痛、纳差等症状。
(1)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或稍增高。
(2)痰培养:如找到肺炎支原体,可明确诊断,但检出率较低。
(3)冷凝集试验:三分之二患者可为阳性,滴度效价>1:32。
(4)支原体抗体测定: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IgM)效价≥1:16,或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G(IgG)效价上升4倍,可为阳性,其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1%;间接血凝试验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以上检测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个/升(个/L)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痰涂片做革兰染色,对肺部感染诊断很有意义。如发现大量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革兰阴性细菌,是抗生素治疗的指征;发现抗酸杆菌,在未获得培养结果前,就可做抗结核治疗。由于痰液中混入的杂菌较多,检获细菌不一定与疾病有关,判断病原菌意义常以优势细菌为依据,但须做细菌培养鉴定。
通过细菌培养检验,如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厌氧菌培养、真菌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熏烟曲霉菌等)结果,不仅能明确诊断,还能针对不同细菌治疗。
克/升(g/L)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0克/升,6个月~2岁5.0~12.0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毫克/升(mg/L)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300毫克/升,2~6岁350~1500毫克/升,6~12岁400~1800毫克/升,12~16岁500~1800毫克/升,成人700~2000毫克/升。
(1)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凝集效价低于1:16
主要用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约60%的支原体肺炎患者病后第二周血清冷凝集试验效价可达1:32以上,2~3周最高,此后迅速下降,2~4个月消失。冷凝集试验无特异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骨髓瘤、雷诺病、肝硬化等,凝集效价均可达1:32以上。
酶联免疫法:为阴性。
阳性,见于支原体感染,可见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