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病理情况下,使胸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从而使胸腔内液体量增加,称为胸腔积液。临床表现有胸闷、胸痛、发热、心悸、气促、呼吸困难等。胸部X线检查、CT、B超检查等,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1)胸液常规检测:外观,漏出液清,常呈淡黄色;渗出液微浊或混浊,可为草黄色,脓性、血性、乳糜性。比重,漏出液<1.018,渗出液>1.018。Rivalta试验,漏出液为阴性,渗出液为阳性。细胞计数与分类:漏出液<10×107/升(/L),主要为内皮细胞;渗出液常>50×108/升,急性炎症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慢性炎症、肿瘤以淋巴细胞(L)为主。
(2)胸液生化检测:蛋白定量,一般<30克/升(g/L)为漏出液,>30克/升为渗出液;胸液蛋白/血清蛋白<0.5为漏出液,>O.5为渗出液。葡萄糖定量,漏出液与血液含量相等,渗出液常低于血液含量。酶学测定,乳酸脱氢酶(LDH)>200单位/升(U/L)为渗出液,LDH<200单位/升为漏出液;胸液LDH/血清LDH>0.6为渗出液,<0.6为漏出液。腺苷氨酶(ADA)明显增高,多见于结核性胸膜炎,化脓性及风湿性胸液亦可增高。淀粉酶(AMY)增高,提示为急性胰腺病变、恶性肿瘤、食管破裂。癌胚抗原(CEA)测定:>15微克/升(μg/L),提示为恶性胸腔积液。
(3)胸液病原体检测:漏出液无致病菌,渗出液可找到病原菌。
(4)胸液细胞学检查:脱落细胞检测,50%以上的恶性胸腔积液可经细胞学检查确诊;染色体检测,恶性胸腔积液以超二倍体为主,多数为非整倍体,并可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5)还有一些测定,如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抗PPD抗体、抗分子杆菌P32抗体,补体C3、C4、CH50。等测定,均有助于病因的诊断。
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L):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②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x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j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单核细胞(M):①增高。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百分比(%)
周围血液中幼稚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如晚幼粒、杆状核),应为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少于4叶,为0.50~0.70(50%~70%)。
(1)核左移:幼稚中性粒细胞超过正常中性粒细胞的5%,表示中性粒细胞生长旺盛。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或体内有炎症病煳者。中度感染时,白细胞(WBC)数超过10×109/升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大于6%,为轻度左移;大于10%,为中度左移;大于25%,为重度左移。
(2)核右移:为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绸(甚者15叶)。表示衰老白细胞增多,造血功能减退,如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5叶核白细胞大于3%),则为疾病的危险预兆,预后不良。
克/升(g/L)
BCG法:35~55克/升
(1)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所致血浆浓缩。
(2)降低:与总蛋白同(特别是肝肾疾病更为明显)。
LDH-P速率质<400单位/升(U/L),LDH-L速率法114~240单位/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酸纤维素膜法:LDH10.24~0.34,LDH20.35~0.44,LDH30.19~0.27,LDH40~0.05,LDH50~0.02。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18小时乳酸脱氢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高峰,持续4~16天恢复正常,平均10天,峰值可高达正常水平的10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如LDH1>LDH2,则表示有心肌梗死。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检测,对某些心电图诊断作用不大,而对发病后较迟就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还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乳酸脱氢酶也可增高。
百分比(%)
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或碱性磷酸酶一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为71.5%±6.2%。
(1)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和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2)降低:见于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等。
百分数(%)
CD30.64~0.77(649,6~77%),CD40.41~0.51(41%~51%),CD80.23~0.33(23%~33%),CD4/CD8=1.3:2.0。
(1)CD3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慢性活动性肝炎、瘤型麻风、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红斑狼疮等;CD3减低,见于麻疹后、麻疹脑炎、腮腺炎、流感、带状疱疹、皮肌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CD4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CD4减低,见于联合免疫功能缺陷、普通多样性免疫缺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艾滋病等。
(3)CD8增高,见于乙型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艾滋病等;CD8减低,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皮炎等。
(4)CD4和(或)CD8增高,如CD4和(或)CD8器官移植后比器官移植前明显增加,可能引发排斥反应;CD4和(或)CD8减低,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
(5)CD4/CD8比值增高,如移植后CD4/CD8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CD4/CD8比值减低,见于以上CD4减低和CD8增高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