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在严重感染、创伤和误吸等多种原发疾病和诱因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急性衰竭。临床表现,在原发疾病发生(后)12~72小时后出现胸闷、气促、咳嗽咳痰、烦躁不安,进一步再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窘迫和神志改变;呼吸急促(>35次/分),鼻翼翕动,发绀,吸氧不能使之改变,吸气时出现胸骨上窝和肋间隙凹陷等。胸部X线、CT等检查有重要诊断意义。

  (1)血气分析等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8.0kPa(千帕)[60毫米汞柱(mmHg)];或吸人氧浓度(FiO2)>60%时,PaO2<6.67千帕(<50毫米汞柱),吸入纯氧15分钟后,PaO2<46.55千帕(350毫米汞柱),在氧疗过程中仍继续下降,早期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或偏低,后期则增高,并出现相应呼吸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严重病例存在混合型酸碱失衡,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PA-aDO2)于吸入纯氧15分钟后,仍>26.7千帕(200毫米汞柱)。

  (2)漂浮导管检查:经肺动脉置入Swan-Gang导管,ARDS患者的肺动脉楔压(PAWP)<1.99千帕(15毫米汞柱),除休克者外,心排量增加,而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PAWP往往≥2.67千帕(20毫米汞柱)。

  (3)肺放射性核素体内标记:以111aIn标记转铁蛋白检测肺血管外蛋白积聚量,及99mTc标记测红细胞胸内血流分布,计算血红蛋白积聚指数,可较早发现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


动脉血氧分压(PaO2)(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千帕(kPa)

【正常值】

血气分析(电极法):新生儿8.O~12.O千帕,成人10.6~13.3千帕。

【临床意义】

(1)增高:常见于吸入高氧气体。

(2)减低:常见于一氧化碳中毒,麻醉,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肿瘤,通气功能障碍(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吸烟者可根据动脉血氧分压值来判断缺氧程度。低于7.98千帕为缺氧,低于6.65千帕为呼吸衰竭,低于3.9千帕将危及生命。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千帕(kPa)

【正常值】

血气分析仪:男性4.7~6.4千帕,女性4.1~5.6千帕,婴儿3.5~5.5千帕。

【临床意义】

(1)增高:提示肺泡通气不足,可能为呼吸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的呼吸代偿。

(2)降低:提示肺泡通气过度,可能为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的呼吸代偿。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千帕(kPa)

【正常值】

吸空气时≤2.66千帕,吸纯氧时≤6.6千帕

【临床意义】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是判断换气功能正常与否的一个依据,是心肺复苏中反映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值增高,主要反映肺淤血和肺水肿,显示肺功能严重减退。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咨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