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 心肌炎

心肌炎(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心肌炎需要做的化验检查

  是心肌炎性疾病,在青少年中较多见。可出现发热、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心肌功能减退,以及心律失常所致的症状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X线摄片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1)血白细胞(WBC)计数:急性期,白细胞可达10×109/升以上。

  (2)血沉(ESR)测定:急性期,血沉增快。

  (3)C-反应蛋白(CRP)测定:急性期,C-反应蛋白一般可为阳性。

  (4)心肌酶测定:急性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均升高,尤其是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升高持续时间长,特异性较高。慢性期,上述指标均可恢复正常。

  (5)血细菌培养:阳性,对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临床意义】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血清C-反应蛋白(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沉淀法:阴性;环状免疫单向扩散法:小于10毫克/升。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急性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活动期、感染及淋巴瘤、乳腺癌等。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单位/升(U/L)

【正常值】

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临床意义】

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CK)(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速率法:CK总活性为24~200单位/升(U/L),CK-BB为0,CK-MM为0.94~0.96,CK-MB为0~0.05。

【临床意义】

增高:血清肌酸激酶,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增高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基本一致。心肌梗死4~8小时,肌酸激酶开始上升,16~36小时达峰值,2~4天可恢复正常。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时,肌酸激酶达峰值时间提前。CK-MB升高,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CK-BB升高,为脑部疾病的重要指标;CK-MM升高,为骨骼肌损伤所致。手术后、心导管、冠状动脉造影、运动试验、反复肌注、剧烈运动等,肌酸激酶可一过性增高。各种肌肉疾病,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严重肌肉创伤(如挤压综合征),肌酸激酶可明显增高;惊厥、心肌炎、心包炎,肌酸激酶也可增高。急性脑外伤、癫痫时,肌酸激酶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黏液性水肿时,肌酸激酶也增高。


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LDH)(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LDH-P速率质<400单位/升(U/L),LDH-L速率法114~240单位/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酸纤维素膜法:LDH10.24~0.34,LDH20.35~0.44,LDH30.19~0.27,LDH40~0.05,LDH50~0.02。

【临床意义】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8~18小时乳酸脱氢酶开始升高,24~72小时达高峰,持续4~16天恢复正常,平均10天,峰值可高达正常水平的10倍。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如LDH1>LDH2,则表示有心肌梗死。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检测,对某些心电图诊断作用不大,而对发病后较迟就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有较大的意义。还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乳酸脱氢酶也可增高。


心肌炎咨询更多>